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崔湜的《景龍二年余自門下平章事削階授江州員外司馬…途中言志》
全文:
余本燕趙人,秉心愚且直。
群籍備所見,孤貞每自飭。
徇祿期代耕,受任亦量力。
幸逢休明時,朝野兩薦推。
一朝趨金門,十載奉瑤墀。
入掌遷固筆,出參枚馬詞。
吏部既三踐,中書亦五期。
進無負鼎說,退慚補袞詩。
常恐嬰悔吝,不得少酬私。
嗷嗷路傍子,納謗紛無已。
上動明主疑,下貽大臣恥。
毫髮顧無累,冰壺邈自持。
天道何期平,幽冤終見明。
始佐廬陵郡,尋牧襄陽城。
彤幃荷新寵,朱黻蒙舊榮。
力薄慚任重,恩深知命輕。
飭徒留前路,行子悲且慕。
猶聞長樂鍾,尚辨青門樹。
慈親不忍訣,昆弟默相顧。
去去勿重陳,川長日雲暮。
參考注釋
負鼎
指 伊尹 背負鼎俎見 湯 ,喻以烹調致 湯 王道之事。《史記·殷本紀》:“ 伊尹 名 阿衡 。 阿衡 欲於 湯 而無由,乃為 有莘氏 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説 湯 ,致於王道。” 唐 李白 《送梁四歸東平》詩:“ 殷王 期負鼎, 汶水 起垂竿。” 宋 葉適 《魏華甫鶴山書院》詩:“垂竿 桐江 笑短弱,負鼎 莘野 嫌豪粗。”後用以指輔佐帝王,擔當治國之任。《後漢書·馬援傳論》:“ 馬援 騰聲 三輔 ,遨遊二帝,及定節立謀,以乾時主,將懷負鼎之願,蓋為千載之遇焉。”《晉書·紀瞻傳》:“臣以凡庸,邂逅遭遇,勞無負鼎,口不商歌,橫逢大運,頻煩饕竊。” 唐 崔湜 《景龍二年春日赴襄陽途中言志》詩:“進無負鼎説,退慚補袞詩。”
補袞
(1).補救規諫帝王的過失。語本《詩·大雅·烝民》:“袞職有闕,維 仲山甫 補之。”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願仁君及孤,虛心回意,以應《詩》人補袞之嘆,而慎《周易》牽復之義。” 宋 司馬光 《謝門下侍郎表》:“逮事 仁皇 ,備員諫省,容逆鱗之愚直,無補袞之嘉謀。” 明 無名氏 《四賢記·義功》:“一點丹衷期補袞,半生孝道成虛局。”
(2). 唐 代對補闕的別稱。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今漫疏於此,以示子姪之未能盡知者。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司空為空土……諫議為大坡、大諫;補闕(今司諫)為中諫,又曰補袞。”
崔湜名句,景龍二年余自門下平章事削階授江州員外司馬…途中言志名句
名句推薦
古雲天下無難事,事在人為而己矣
乾隆《題胡桂仿吳彬山 * 上圖即用題吳彬畫卷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