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杜牧的《大雨行 開成三年,宣州開元寺作。》
全文:
東垠黑風駕海水,海底卷上天中央。
三吳六月忽悽慘,晚後點滴來蒼茫。
錚棧雷車軸轍壯,矯躍蛟龍爪尾長。
神鞭鬼馭載陰帝,來往噴灑何顛狂。
四面崩騰玉京仗,萬里縱橫羽林槍。
雲纏風束亂敲磕,黃帝未勝蚩尤強。
百川氣勢苦豪俊,坤關密鎖愁開張。
太和六年亦如此,我時壯氣神洋洋。
東樓聳首看不足,恨無羽翼高飛翔。
盡召邑中豪健者,闊展朱盤開酒場。
奔觥槌鼓助聲勢,眼底不顧纖腰娘。
今年闒茸鬢已白,奇游壯觀唯深藏。
景物不盡人自老,誰知前事堪悲傷?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如此
(1) 這樣,那樣;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這樣或那樣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資治通鑑》
理當如此
(2) 達到這個程度或達到這個範圍
勞苦而功高如此。——《史記·項羽本紀》
(3) 這樣的
兩座城市發展的狀況是如此相同
壯氣
(1).豪邁、勇壯的氣概。《三國志·吳志·甘寧傳》:“ 寧 厲聲問鼓吹何以不作,壯氣毅然, 權 尤嘉之。”《北齊書·高昂傳》:“﹝ 高昂 ﹞幼稚時,便有壯氣。長而俶儻,膽力過人,龍眉豹頸,姿體雄異。” 唐 韓愈 《贈族侄》詩:“我年十八*九,壯氣起胸中。作書獻雲闕,辭家逐秋蓬。”《三國演義》第八二回:“ 先主 曰:‘朕正欲觀汝壯氣。’即命 關興 前往。” 黃興 《廣州三月二十九革命之前因後果》:“然自此役後,同志不以挫折灰其壯氣,圖謀再舉,彌增激厲。”
(2).旺盛發達的地氣。堪輿家所稱主世代興旺的土地風水。《新唐書·杜正倫傳》:“諸 杜 所居號 杜固 ,世傳其地有壯氣,故世衣冠。”
洋洋
(1) 形容眾多或豐盛
洋洋萬言
(2) 盛大
河水洋洋
(3) 廣遠無涯
牧野洋洋
(4) 美善
聲藹洋洋
洋洋德音
(5) 喜樂
喜氣洋洋
其喜洋洋者矣。——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6) 形容聲音響亮
鐘磬洋洋
流水聲洋洋
杜牧名句,大雨行 開成三年,宣州開元寺作。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