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榛荒梗上石磴,人物清江開野廟

張耒游武昌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張耒的《游武昌》

全文:
一葉橫江凌浩渺,李君見我迎門笑。
鵝黃初熟醅旋壓,書室焚香地新掃。
淋漓歌笑不知夜,竹榻枕藉眠諸少。
老人被暖覺獨晚,驚起東南日如燒。
四明陳子定愛客,生火寒廳邀我到。
盤殽香潔具俄頃,鱠斫寒魚初出沼。
仲謀霸氣久寂寞,元子亭基尚危峭。
荊榛荒梗上石磴,人物清江開野廟
暮投明府快一飲,主意殷勤賓屢釂。
星河破碎歸中夜,明日清淮理歸棹。
王家園館靜人眼,掛壁於菟疑欲齩。
殺雞為黍辦倉卒,看畫烹茶每醉飽。
還家閉門空寂歷,勝境目前皆了了。
茲游可再誰汝嗇,老懶似不能輕矯。
西山得霜瘦如削,蕭寺崢嶸出粉筱。
幸於腰髀猶足使,與子凌寒恣游眺。

張耒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荊榛

(1).亦作“ 荊蓁 ”。泛指叢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蕪情景。 三國 魏 曹植 《歸思賦》:“城邑寂以空虛,草木穢而荊榛。”一本作“ 荊蓁 ”。 唐 李白 《古風》之一:“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 金 元好問 《續小娘歌》之七:“傷心此日河平路,千里荊榛不見人。” 清 吳偉業 《十月下澣宴閬石蒼水齋》詩:“三江風月尊前醉,一郡荊榛笛里聲。”

(2).謂沒入荒野,指逝世。 明 周履靖 《錦箋記·聞訃》:“閨中何意,半道荊蓁,情隔雲泥。”

(3).比喻艱危,困難。《舊唐書·宦官傳·楊復恭》:“吾於荊榛中援立 壽王 。” 元 許謙 《馮公嶺》詩:“胸中芥蒂未盡去,須信坦道多荊榛。”

(4).比喻惡人。 元 麻革 《過陝》詩:“豺狼滿地荊榛合,目斷 中條 是故丘。”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未許其冠帶春秋,遂至夫荊榛天地。” 清 厲鶚 《東城雜記·陳御史元倩》:“手披荊榛,身御魑魅。” 周實 《民立報出版日祝賦》詩:“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荊榛待剪除。”

(5).芥蒂;不快。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笑譚之頃,便起荊榛。”

荒梗

(1).荒涼閉塞。《晉書·司馬羕傳》:“詔與 南頓王 宗 統流人以實中州, 江 西荒梗,復還。” 唐 溫大雅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三:“夷民紛雜,蠻陬荒梗。”

(2).指荒涼閉塞處。 金 元好問 《宿張靖田家》詩:“川塗盡坡陀,嶺路入荒梗。”

石磴

石級;石台階。 南朝 梁 蕭統 《開善寺法會》詩:“牽蘿下石磴,攀桂陟松梁。”《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約有十數里,方得石磴,磴有百來級,級盡方是平地。” 清 錢謙益 《香山寺》詩:“雲從石磴中間出,月向香臺下界生。”《收穫》1984年第3期:“有的地方石磴足有二尺高,可磴面兒只有二寸來寬,大腿高高地提上去,腳板貼緊石磴橫過來,咬著牙關彆足氣,才能升上一磴。”

人物

(1)

(2) 小說或戲劇中被描寫的人

人物描寫

(3) 被認為有突出或顯著特性的人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沁園春·雪》

愷撒是個偉大的歷史人物

西人之畫,則人物必有概范,山水必有實景。——蔡元培《圖畫》

(4) 講話者;提警告、提要求、鼓勵或發命令的人

由一個圈內人物指導

(5) 有才能之人

此人是個人物

清江

(1).水色清澄的江。 南朝 梁 何遜 《初發新林》詩:“鐃吹響清江,懸旗出長嶼。” 唐 王昌齡 《送竇七》詩:“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

(2).古 夷水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夷水》:“ 夷水 即 佷山 清江 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 蜀 人見其澄清,因名 清江 也。”

野廟

野外廟宇。 宋 陸游 《思蜀》詩:“瑞草溪橋路, 青衣 野廟壖。”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路當出其東隅,而遙聞洞前人聲沸然,乃迂而西北至其下,則村氓之羣社於野廟者也。” 清 厲鶚 《八月十五日同敬身觀潮》詩:“買酒旗亭望山遠,焚香野廟拜潮生。”

張耒名句,游武昌名句

詩詞推薦

荊榛荒梗上石磴,人物清江開野廟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