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毛滂的《隋堤采蕈》
全文:
老夫少時性豪侈,頗復慨想諸公子。
家徒四壁不自憐,客來笑呼客且止。
牧羊幸得時擊鮮,種秫足救瓶罍恥。
萍虀豆粥何足數,紅粱雀黍屢登匕。
老來百呼無一諾,空瓢但酌三江水。
侍祠何功費太他,月賜萬錢良過矣。
秋採菊英春采薺,歲月無憂三百指。
西湖兩年相慰藉,東風為長蓴絲紫。
年來吏滿官有程,退無可耕那得已。
曉猿夜鶴謝游從,筆床茶灶供行李。
異時浮家淮海上,魚暇舟量賤無比。
白魚截玉數尺長,本不論錢數魴鯉。
只今寸鱗乃許價,無魚自應相貴爾,謂當此行且空飯,彈鋏而歌繞淮市。
誰知一飽不足慮,造物尚得相料理。
榆堤雨潤風力和,老楊出菌雛駢觜。
輪囷長芽長雲葉,磊落小叢攢玉蕊。
呼兒采掇歸自烹,不遣辛酸亂清美。
五芝風味均茵憑,八珍品自當奴婢。
不貪俎豆逐駑馬,肯同腥羶怒螻蟻。
君看五鼎或殺身,未如老楊飢足恃。
後逢枯朽慎重勿薪,太和蒸之有如此。
參考注釋
枯朽
枯萎朽爛
慎重
謹慎持重
經過慎重考慮,我們決定延期開會
還不好生慎重帶上,仔細你娘知道了。——《紅樓夢》第三回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如此
(1) 這樣,那樣;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這樣或那樣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資治通鑑》
理當如此
(2) 達到這個程度或達到這個範圍
勞苦而功高如此。——《史記·項羽本紀》
(3) 這樣的
兩座城市發展的狀況是如此相同
毛滂名句,隋堤采蕈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冬日無聊,南檐負喧甚適,晚則啜茗石梅,因之有作,呈邵息庵二首(辛亥)·其二
方仁淵〔清代〕茶罷歸來正晚鐘,二三知己笑談空。山光靉靆炊煙白,塔影琉璃夕照紅。粥鼓聲中剛臘日,紙鳶風裡鬧兒童。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