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曾伯的《沁園春(甲辰餞尤木石赴九江帥)》
全文:
大江之西,康廬之陰,壯哉此州。
有舳櫓千里,旌旗百萬,襟喉上國,屏翰中流。
彈壓鯨波,指麾虎渡,著此商川萬斛舟。
青氈舊,看崇詩說禮,緩帶輕裘。
十年泉石優遊。
久高臥元龍百尺樓。
正九重側席,相期岩弼,一賢砥柱,聊試邊籌。
了卻分弓,歸來調鼎,得見茂洪何復憂。
談兵暇,問琵琶歌曲,無恙還不。
參考注釋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旌旗
旗幟
旌旗裂。——《資治通鑑·唐紀》
上建旌旗。——《資治通鑑》
鐘鼓旌旗。——宋· 蘇軾《教戰守》
遍地旌旗。——《廣東軍務記》
旌旗蔽日
百萬
(1)
(2) 一百個萬;一千個千,實數
(3) 虛指,言數量極多
伏屍百萬。——《戰國策·魏策》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三國志·諸葛亮傳》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襟喉
衣領和咽侯。比喻要害之地。 南朝 梁 劉孝綽 《三日侍安成王曲水宴》詩:“躡跨兼流采,襟喉邇封甸。”《醒世恆言·小水灣天狐貽書》:“那 揚州 , 隋 時謂之 江都 ,是 江 淮 要衝,南北襟喉之地,往來檣艣如麻。” 清 褚人穫 《堅瓠二集·苜蓿烽》:“ 胡蘆河 上狹下廣,洄波甚急,不可渡,上置 玉門關 ,即西域之襟喉也。”
上國
(1).指國都以西的地區。《左傳·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簡上國之兵於 宗丘 。” 杜預 註:“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
(2). 春秋 時稱中原各諸侯國為上國,與 吳 楚 諸國相對而言。《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吳子 ﹞使 延州來 季子 聘於上國,遂聘於 晉 ,以觀諸侯。” 孔穎達 疏引 服虔 曰:“上國,中國也。蓋以 吳 辟在東南,地勢卑下,中國在其上流,故謂中國為上國也。”《國語·吳語》:“ 越 滅 吳 ,上征上國。” 韋昭 註:“上國,中國也。” 三國 魏 陳琳 《檄吳將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國,與 晉 爭長。” 清 劉大櫆 《送張福清序》:“昔在自古, 閩 粵 不齒於上國。”
(3).外藩對帝室或朝廷的稱呼。《後漢書·陳蕃傳》:“夫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應分土,藩屏上國。” 李賢 註:“上象四七,謂二十八宿各主諸侯之分野,故曰下應分土,言皆以輔王室也。”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鶻可汗文》:“撫有九姓,制臨一方,氣吞諸戎,名播上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惟 布達拉 一區,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華夏 ,故 吐番贊普 都之,以鞭撻四夷,抗衡上國。”
(4).指京師。 南朝 梁 江淹 《四時賦》:“憶上國之綺樹,想 金陵 之蕙枝。”《資治通鑑·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內無事,自上國來者,皆言天子聰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諸侯子孫專地。” 胡三省 註:“時藩鎮竊據,自比古諸侯,謂京師為上國。”《紅樓夢》第四回:“ 薛蟠 素聞得都中乃第一繁華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機會,一來送妹待選,二來望親,三來親自入部銷算舊賬,再計新支,--其實只為遊覽上國風光之意。”
屏翰
(1).《詩·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後因以“屏翰”比喻國家重臣。 唐 韓愈 《楚國夫人墓志銘》:“公居 河東 ,子在 鄜畤 ,為王屏翰,有壤千里。”《新唐書·趙德諲傳》:“吾為國屏翰,渠敢有他志!”《遼史·天祚皇帝紀三》:“ 平州 帶甲萬餘, 瑴 有文武材,可用為屏翰。” 清 李漁 《玉搔頭·止兵》:“好箇有擔當的男子,不枉做皇家的屏翰。”
(2).謂屏障輔翼。《明史·張翀傳》:“國家所恃為屏翰者,邊鎮也。”
保衛。《續資治通鑑·宋徽宗崇寧四年》:“四輔屏翰京師,兵力不可偏重。”《明史·靖江王守謙傳》:“以 洪都 重鎮,屏翰西南。”
中流
(1) 水流的中央;渡程中間
大石當中流。——宋· 蘇軾《石鐘山記》
使船保持在中流駛行
(2) 江河的中段
長江中流
(3) 中等
李曾伯名句,沁園春(甲辰餞尤木石赴九江帥)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