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吳融的《平望蚊子二十六韻》
全文:
天下有蚊子,候夜噆人膚。
平望有蚊子,白晝來相屠。
不避風與雨,群飛出菰蒲。
擾擾蔽天黑,雷然隨舢艫。
利嘴入人肉,微形紅且濡。
振蓬亦不懼,至死貪膏腴。
舟人敢停棹,陸者亦疾趨。
南北百餘里,畏之如虎驅。
噫嘻天地間,萬物各有殊。
陽者陽為伍,陰者陰為徒。
蚊蚋是陰物,夜從喧牆隅。
如何正曦赫,吞噬當通衢。
人筋為爾斷,人力為爾枯。
衣巾穢且甚,盤饌腥有餘。
豈是陽德衰,不能使消除。
豈是有主者,此鄉宜毒荼。
吾聞蛇能螫,避之則無虞。
吾聞蠆有毒,見之可疾驅。
唯是此蚊子,逢人皆病諸。
江南夏景好,水木多蕭疏。
此中震澤路,風月彌清虛。
前後幾來往,襟懷曾未舒。
朝既蒙襞積,夜仍跧蘧蒢。
雖然好吟嘯,其奈難踟躕。
人生有不便,天意當何如。
誰能假羽翼,直上言紅爐?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雖然
(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魯迅《故鄉》
(2) 雖然如此,雖是這樣;即使這樣
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魏策》
吟嘯
(1).猶呼嘯;呼叫。舊題 漢 李陵 《答蘇武書》:“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羣,邊聲四起。”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三:“ 少游 居 維揚 雄藩脂膏之地,十萬之師,吟嘯可致。” 冰心 《寄小讀者》七:“繁星閃爍著,海波吟嘯著,凝立悄然,只有惆悵。”
(2).悲嘆;哀號。《太平御覽》卷四八六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 樂安縣 故市經荒亂,人民餓死,枯骸填地,每至天陰將雨,輒聞吟嘯呻嘆,聲聒於耳。”《新唐書·崔鹹傳》:“ 鹹 素有高世志,造詣嶄遠。閒游 終南山 ,乘月吟嘯,至感慨泣下。”
(3).高聲吟唱;吟詠。 晉 葛洪 《抱朴子·暢玄》:“吟嘯蒼崖之間,而萬物化為塵氛;怡顏豐柯之下,而朱戶變為繩樞。”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桓玄 嘗登 江陵 城南樓云:‘我今欲為 王孝伯 作誄。’因吟嘯良久,隨而下筆,一坐之間,誄以之成。” 元 張可久 《梧葉兒·山陰*道中》曲:“青山小 洞庭 ,吟嘯寄幽情。” 清 揮敬 《前濟南府知府候補郎中徐君遺事述》:“時 山東 官吏欲置之死……君吟嘯自如,得詩數十首,真健才也。”
其奈
亦作“ 其那 ”。怎奈;無奈。 唐 劉禹錫 《遙和韓睦州元相公二君子》詩:“其奈無成空老去,每臨明鏡若為情?” 唐 元稹 《春六十韻》:“虛逢好陽艷,其那苦昏懜。” 宋 楊萬里 《乙酉社日偶題》詩:“也思散策郊行去,其奈緣溪路未乾。” 明 劉基 《移梅亭》詩:“月涼夜色清如水,其那樓頭玉笛哀。”
踟躕
(1) 徘徊;心中猶疑,要走不走的樣子
搔首踟躕。——《詩·邶風·靜女》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漢樂府《陌上桑》
踟躕不知所措
(2) 也作“踟躇”
吳融名句,平望蚊子二十六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