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黃滔的《賀清源僕射新命》
全文:
雖言嵩岳秀崔嵬,少降連枝命世才。
南史兩榮唯百揆,東閩雙拜有三台。
二天在頂家家詠,丹鳳銜書歲歲來。
虛說古賢龍虎盛,誰攀荊樹上金台。
參考注釋
南史
(1). 春秋 時 齊國 的史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太史書曰:‘ 崔杼 弒其君。’ 崔子 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 南史氏 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後因以為直書史實的良史典型。《後漢書·臧洪傳》:“昔 晏嬰 不降志於白*刃, 南史 不曲筆以求存,故身傳圖象,名垂後世。”《南齊書·崔祖思傳》:“世無 董狐 ,書法必隱;時闕 南史 ,直筆未聞。” 清 高其倬 《薊州新城》詩:“ 南史 與 董狐 ,百喙同一聲。” 程善之 《和孟碩獄中詩》:“ 常山 舌在心猶壯, 南史 書存手自持。”
(2).複姓。見《通志略·氏族四》。
百揆
(1).總理國政之官。《書·舜典》:“納於百揆,百揆時敘。” 蔡沉 集傳:“百揆者,揆度庶政之官,惟 唐 虞 有之,猶 周 之冢宰也。”《舊唐書·代宗紀》:“ 唐 虞 之際,內有百揆,庶政惟和。” 宋 王安石 《夔說》:“將有治於天下,則可以無相乎,故命 禹 以宅百揆也。” 明 張居正 《贈畢石庵宰朝邑敘》:“昔者 帝舜 起匹夫,攝百揆。及為天子,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好問,好察邇言。”
(2).指各種政務。《後漢書·張衡傳》:“百揆允當,庶績鹹熙。”《舊唐書·盧杞傳》:“ 吉州 長史 盧杞 ,外矯儉簡,內藏奸邪,三年擅權,百揆失序,惡直醜正,亂國殄人。”《資治通鑑·唐代宗永泰元年》:“ 長安 城中白晝椎剽,吏不敢詰,官亂職廢,將墮卒暴,百揆隳剌,如沸粥紛麻。” 胡三省 註:“ 唐 虞 有百揆之官。 孔安國 曰:揆,度也。度百事,總百官。此所謂百揆,蓋言百官之事也。”
(3).百官。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桓公 ( 桓溫 )語 嘉賓 ( 郗超 ):‘ 阿源 ( 殷浩 )有德有言,向使作令僕,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新唐書·高祖紀》:“戊辰, 隋帝 ( 楊侑 )進 唐王 ( 李淵 )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與成君瓘書》:“雲‘嗣王’,謂五年 太子晃 ( 拓跋晃 )副理萬機,總統百揆也。” 何啟 胡禮垣 《新政論議》:“吾故首則曰,擇百揆以協同寅。”
三台
(1).古代天子有靈台、時台、囿台,合稱三台。《初學記》卷二四引 漢 許慎 《五經異義》:“天子有三臺,靈臺以觀天文,時臺以觀四時施化,囿臺以觀鳥獸魚鱉。”
(2). 漢 因 秦 制,以尚書為中台,御史為憲台,謁者為外台,合稱三台。《後漢書·袁紹傳》:“坐召三臺,專制朝政。” 李賢 注引《晉書》:“ 漢 官,尚書為中臺,御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是謂三臺。” 宋 司馬光 《贈太子太傅康靖李公輓詞》:“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
(3).指 三國 魏 曹操 所建 銅雀台 、 金虎台 、 冰井台 。故址在今 河北 臨漳縣 三台村 。《文選·左思<魏都賦>》:“飛陛方輦而徑西,三臺列峙以崢嶸。” 張載 註:“ 銅爵園 西有三臺,中央有 銅爵臺 ,南則 金虎臺 ,北則 冰井臺 。”後 北齊 文帝 在舊基上加以擴建,改 銅爵 曰 金鳳 , 金虎 曰 聖應 , 冰井 曰 崇光 。見《北史·齊紀中》。 唐 孟雲卿 《鄴城懷古》詩:“三臺竟寂寞,萬事良難固。”
(4).曲調名。《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五·三台詞序》:“ 劉禹錫 《嘉話録》曰:‘三臺送酒,蓋因 北齊 高洋 毀 銅雀臺 ,築三個臺,宮人拍手呼上臺送酒,因名其曲為《三臺》。’” 唐 王建 《江南三台詞》:“朝愁暮愁郎老,百年幾度《三臺》。”
(1).星名。《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開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命,主壽。次二星曰中台,為司中,主宗室。東二星曰下台,為司祿,主兵,所以昭德塞違也。”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二折:“望 黃河 一股兒渾流派,高衝九曜,遠映三台。”
(2).喻三公。《後漢書·楊震傳》:“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唐 高適 《奉酬睢陽李太守》詩:“三台冀入夢,四岳尚分憂。”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座,位列三台,日轉千堦,頭直上打一輪皁蓋,那其間誰敢道我負薪來。” 清 陳夢雷 《西洋貢獅子賦》:“葉夢兆三台之尊,入朝肅五坊之樂。”參見“ 三公 ”。
黃滔名句,賀清源僕射新命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