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張嵲的《去年十一月十二日致宏如秦州仆餞之餘口復到》
全文:
憶昔遊河梁,對床三夜語。
平生慷慨心,遠別顏亦苦。
朔風黃葉深,尚記軀車去。
君行已映林,我首猶屢顧。
重經分手地,物色宛如許。
懷人感河山,撫節驚寒暑。
別來世事多,瑣細不足數。
惟有綠林徒,跳梁猶若故。
漢南十二州,一半為盜據。
向之西來師,猛鷙類熊虎。
從以萬馬群,旌旃蔽村塢。
惟知口打賊,未辨狸搏鼠。
徵求徒浚民,萬分一無補。
空令貧者斃,復使富室窶。
去年粟如金,艱食古未睹。
今春瀕漢州,秋種不入土。
如何十萬師,不辦一朝貯。
傳聞許汝郊,平民盡俘擄。
秋高馬首南,跬足仰誰御。
棲山無定居,處邑復多懼。
無資憂殍踣,有粟畏攘取。
懷安昔所戒,隨眾謀遠舉。
第恐向他州,未保終安堵。
悠悠四海間,託身定何所。
憂來如鼎燋,意亂若棼縷。
君家聚族多,巢幙多風雨。
胡為事遠遊,遄歸莫容與。
參考注釋
猛鷙
(1).猛禽,指鷹。《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 宗法師 ﹞以為宅生者緣,業空則緣廢;存軀者惑,理勝則惑亡,遂欲捨百齡於中身,殉肌膚於猛鷙。” 李周翰 註:“猛鷙,鷹也。”
(2).兇猛;勇猛。《明史·奸臣傳·溫體仁》:“為人外曲謹而中猛鷙,機深刺骨。” 清 王韜 《瓮牖餘談·賊中悍酋記》:“ 大綱 恃其猛鷙,屢犯官軍。”《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上海小刀會起事本末》:“觀察 吳 募 閩 粵 流民作壯勇,以為猛鷙可用,日須軍餉倍常額,及事稍紓革去,乃思為變。” 茅盾 《“……有背於中國人現在為人的道德”》:“ 魯迅 先生今天而尚在人世的話,將以最猛鷙的筆墨來攻討這些無恥之徒。”
熊虎
(1).熊與虎。 漢 張衡 《西京賦》:“熊虎升而挐攫,猿狖超而高援。” 三國 魏 阮籍 《元父賦》:“崇陵崔巍,深溪崢嶸,美類不處,熊虎是生。”
(2).指熊與虎的圖案,古代旗幟上的徽識。因以借指旗幟。《周禮·春官·司常》:“熊虎為旗,鳥隼為旟。” 唐 杜甫 《八哀詩·贈司空王公思禮》:“翠華卷飛雪,熊虎亘阡陌。” 仇兆鰲 註:“熊虎,將士之旗。” 唐 柳宗元 《唐鐃歌鼓吹曲·吐谷渾》:“烈烈旆其旗,熊虎雜龍蛇。”
(3).比喻兇猛,勇猛。《左傳·宣公四年》:“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 若敖氏 矣。”《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劉備 以梟雄之姿,而有 關羽 、 張飛 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三國演義》第四五回:“ 瑜 曰:‘吾之軍士,頗雄壯否?’ 乾 曰:‘真熊虎之士也。’”
(4).借喻勇猛的將士。 漢 陳琳 《武軍賦》:“衝鉤競進,熊虎爭先。” 晉 陸雲 《吳故丞相陸公誄》:“帝曰將軍,整爾熊虎,赫赫明明,皇輿出祖。”《北齊書·文襄帝紀》:“揚旌北討,熊虎齊奮,克復中原。”
張嵲名句,去年十一月十二日致宏如秦州仆餞之餘口復到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