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陳文蔚的《送趙德勤將漕淮東》
全文:
才難嘆息古猶今,使節雙持委寄深。
真主厲精思吏治,累朝忠孝結人心。
激揚正賴扶風憲,欽恤惟存布德音。
吏稱民安兩無事,不妨丹扆獻規箴。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激揚
(1) 激濁揚清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2) 激奮昂揚
激揚的歡呼聲
(3) 使激奮昂揚
激揚士氣
風憲
(1).風紀法度。《後漢書·皇后紀序》:“爰逮 戰國 ,風憲逾薄,適情任欲,顛倒衣裳,以致破國身亡,不可勝數。” 唐 竇常 《和裴端公樞蕪城秋夕簡遠近親知》:“ 漢 廷風憲在,應念匪躬人。” 孫中山 《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 中國 從古以來,本有御史臺主持風憲,然亦不過君主的奴僕,沒有中用的道理。”
(2).古代御史掌糾彈百官,正吏治之職,故以“風憲”稱御史。 唐 元結 《辭監察御史表》:“臣自布衣,未踰數月,官忝風憲,任廉戎旅。” 宋 司馬光 《初除中丞上殿札子》:“臣蒙陛下聖恩,拔於眾臣之中,委以風憲,天下細小之事,皆未足為陛下言之。”
(3).泛指監察、法紀部門。 宋 陳亮 《謝張侍御啟》:“風憲之地,執守是先;才智之淵,選掄不易。” 清 李漁 《憐香伴·冤褫》:“他懷恨教官,方才在門外相值,不分師長,開口就駡,揮拳就打,故此驚了風憲。”
(4).莊嚴整飭;威風。 明 湯顯祖 《牡丹亭·索元》:“到 長安 日邊。果然風憲,九市三街排場遍。” 清 李漁 《玉搔頭·得像》:“奉旨尋簪忒風憲,地皮翻盡何曾見?”
欽恤
見“ 欽恤 ”。
亦作“ 欽卹 ”。謂理獄量刑要慎重不濫,心存矜恤。語本《書·堯典》:“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 南朝 宋 劉彧 《寬刑詔》:“朕務存欽卹,每有矜貸。” 唐 白居易 《止獄措刑策》:“至若盡欽恤之道,竭哀矜之誠,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此五者恤刑之法也。” 宋 曾鞏 《代太平州知州謝賜欽恤刑獄敕書表》:“臣與被德音,當宣上意,惟盡哀矜之理,庶符欽恤之心。” 明 李東陽 《送顧天錫員外審刑山西》詩:“況奉欽恤詔,正當蠲滌辰。”
德音
(1).善言。《詩·邶風·谷風》:“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鄭玄 箋:“夫婦之言無相違者,則可與女長相與處至死。”後亦用以對別人言辭的敬稱。《魏書·宗欽傳》:“足下兼愛為心,每能存顧,養之以風味,惠之以德音。” 唐 韓愈 《高君畫贊》:“遺書一張,德音不忘。” 魯迅 《書信集·致許壽裳》:“倘能先賜德音,猶所說豫大慶。”
(2).猶德言,指合乎仁德的言語、教令。《國語·楚語上》:“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3).用以指帝王的詔書。至 唐 宋 ,詔敕之外,別有德音一體,用於施惠寬恤之事,猶言恩詔。 漢 桓寬 《鹽鐵論·詔聖》:“ 高皇帝 時,天下初定,發德音,行一切之令,權也,非撥亂反正之常也。”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詩:“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宋 曾鞏 《英宗實錄院申請》:“乞下三司,令自 嘉祐 八年四月至 治平 四年正月八日已前,應蟲蝗、水旱、災傷及德音赦書蠲放稅賦,及蠲免欠負,並具實數,供報當院。”《平山冷燕》第十六回:“卻又不知向何方流蕩,竟無跡跡,以辜朝庭德音。”
(4).指朝廷所定的正統音樂。《禮記·樂記》:“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
(5).好名聲。《詩·豳風·狼跋》:“公孫碩膚,德音不瑕。” 朱熹 集傳:“德音,猶令聞也。”《詩·小雅·南山有台》:“樂只君子,德音不已。” 晉 葛洪 《<抱朴子外篇>自敘》:“高勛著於盟府,德音被乎管絃。形器雖沉鑠於淵壤,美談飄颻而日載。” 明 何景明 《古怨詩》之二:“所重在德音,容色安足恃。”
陳文蔚名句,送趙德勤將漕淮東名句
名句推薦
上有鹿皮翁,浩歌清澗壁
陳獨秀《雪中偕友人登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