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晁公溯的《謝張待制赴飲》
全文:
我如沐猴冠,強佩刺史章。
儻令人朝班,驚倒鴛鷺行。
安敢處貴人,置酒登此堂。
知公蓋超然,軒冕等秕糠。
但逢臭味同,握手出肺腸。
肯為宣明面,貧賤乃遽忘。
遠從三峽來,欲訪五畝桑。
聞昨去郡時,送者傾城隍。
皆言民疾苦,公見必慘傷。
奏疏每建白,細書親貼黃。
豈容廊廟具,而久滯一方。
使民濟大川,行矣為舟航。
杖屨可少留,吉日辰甚良。
歌公竹枝詞,舉我柏葉觴。
勿辭飲之釂,不發寬饒狂。
釀以老翁泉,中有班馬香。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臭味
臭惡之氣味。《周禮·天官·內饔》“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 漢 鄭玄 註:“腥臊羶香可食者,是別其不可食者,則所謂者皆臭味也。” 清 趙翼 《裙帶魚臭如醃鯗莪洲白門乃酷嗜詩以調之》:“臭味輼輬不可親,嗜痂偏作席間珍。”
(1).氣味。 漢 仲長統 《昌言下》:“性類純美,臭味芬香,孰有加此乎?” 宋 蘇軾 《題楊次公蕙》詩:“蕙本蘭之族,依然臭味同。”
(2).比喻志趣。 漢 蔡邕 《玄文先生李休碑》:“凡其親昭朋徒,臭味相與,大會而葬之。” 唐 元稹 《與吳端公崔院長五十韻》:“吾兄諳性靈, 崔子 同臭味。投此掛冠詞,一生還自恣。” 清 方苞 《贈潘幼石序》:“豈臭味之同,雖先生亦有不能自主者耶?”
(3).比喻同類。《左傳·襄公八年》:“ 季武子 曰:‘誰敢哉!今譬於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杜預 註:“言同類。” 唐 李百藥 《房彥謙碑》:“且復留連宴賞,提攜臭味,登山臨水,必動詠言。” 宋 蘇軾 《下財啟》:“夙緣契好,獲媾婚姻,顧門閥之雖微,恃臭味之不遠。”
握手
通常用於會見或告別時,兩人右手相握或相握後兩手上下輕輕搖動,以表示友誼、熱情、良好祝願,或慰問,或僅系一種禮節
肺腸
比喻內心;心思。《詩·大雅·桑柔》:“自有肺腸,俾民卒狂。” 鄭玄 箋:“自有肺腸,行其心中之所欲,乃使民盡迷惑。” 唐 錢珝 《代史館相公讓官第二表》:“且自去秋以來,國步未復,臣每思人事,每揣人情,因激肺腸,有如湯火。” 明 劉基 《送駱起原之新城知縣任》詩:“邂逅忽相逢,悲喜交肺腸。”《“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上海罷市實錄》附錄《罷市之軼聞》:“ 黃某 甘心作他人奴隸,竟然不避輿論,而該米行徒知牟利,不知愛國,豈別有肺腸耶。”
晁公溯名句,謝張待制赴飲名句
名句推薦
風滿征帆過,雲歸度鳥忙
許尹《朝陽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