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曹勛的《遊仙四首》
全文:
駕景絡絕響,游目低陰虹。
靈光轉修袂,羽節飄晨風。
抗手辭金母,偃蓋東華宮。
高仙發空謠,逸響飛九重。
霞觴艷流日,疊舞歌玉童。
緣雲上虛籟,笑語鏗洪鐘。
海水屢清淺,倏忽欣再逢。
不惜暫游詣,情款地初終。
歡余促歸軫,攝轡翔斑龍。
投閒憩三素,保績崇真功。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抗手
(1).舉手。施禮。《文選·揚雄<羽獵賦>》:“是以旃裘之王,胡貉之長,移珍來享,抗手稱臣。” 李善 註:“抗手,舉手而拜也。”《孔子家語·致思》:“ 子路 抗手而對曰:‘夫子何選焉。’”《晉書·陸雲傳》:“ 華 曰:‘今日相遇,可勿為常談。’ 雲 因抗手曰:‘ 雲間 陸士龍 。’”《隨園詩話》卷十引 清 周長發 詩:“ 龍眠 山色春如黛,知有羣仙抗手迎。”
(2).舉手。示意告別。《孔叢子·儒服》:“臨刑, 文節 流涕交頤, 子尚 徒抗手而已。” 唐 陳子昂 《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詩序:“驪歌斷引,抗手將辭。” 明 宋濂 《臨海方府君墓銘》:“一旦得疾,正衣冠危坐,抗手與視疾者訣,頃之乃逝。” 清 譚嗣同 《憶除夕商州寄仲兄》詩:“風檣抗手別家園,家有賢兄感鶺原。”
(3).猶匹敵。 清 鄒弢 《三借廬筆談·蒲留仙》:“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手於 左史 、 龍門 也。” 柳亞子 《寄馬君武柏林》詩:“抗手無時輩,推輪異昔賢。”
金母
(1).古神話傳說中的女神。俗稱 西王母 。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甄命授》:“昔 漢 初,有四五小兒路上畫地戲。一兒歌曰:‘著青帬,入天門,揖 金母 ,拜 木公 。’……所謂 金母 者, 西王母 也。” 唐 韋渠牟 《步虛詞》之十五:“西海辭 金母 ,東方拜 木公 。”《雲笈七籤》卷一一四:“ 西王母 者, 九靈 太妙龜山 金母 也。” 清 錢謙益 《題仙山樓閣圖·崇禎詩》之一:“羣真繽紛互來往,似謁 金母 朝 木公 。”
(2).道教語。納金於鼎,以煉真丹,謂其金曰“金母”。《古文參同契》“待欲養性,延命卻期” 蔣一彪 集解引 後蜀 彭曉 註:“真金在鼎內,則為坎男,是離女之夫,及在鼎外,反為離女,是坎男之妻,故金母受太陽之氣而產靈汞也。”
(3).沙金中之大者。亦稱狗頭金。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黃金》:“又 川北 潼川 等州與 湖廣 沅陵 、 淑浦 等,皆於江沙水中淘沃取金。千百中間有獲狗頭金一塊,名曰金母,其餘皆麩麥形。”
偃蓋
(1).車蓬或傘蓋。喻指圓形覆罩之物。 晉 葛洪 《抱朴子·仙藥》:“五德芝,狀似樓殿,莖方,其葉五色各具而不雜,上如偃蓋,中常有甘露,紫氣起數尺矣。” 清 曹寅 《圓廬》詩之二:“蓑形偃蓋一弓寬,樞戶清寥位置安。”
(2).形容松樹枝葉橫垂,張大如傘蓋之狀。 唐 杜甫 《題李尊師松樹障子歌》:“陰崖卻承霜雪乾,偃蓋反走虬龍形。”《雲笈七籤》卷一一三:“其觀前素有松樹偃蓋,甚為勝景。”《西遊記》第九三回:“隱隱見蒼松偃蓋,也不知是幾千百年間故物到於今。”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第三天是學者們公請在最高峰上賞偃蓋古松。”
東華
(1).傳說仙人 東王公 又稱 東華帝君 ,省稱“東華”。 唐 吳筠 《遊仙》詩之四:“西龜初定籙, 東華 已校名。”《雲笈七籤》卷四八:“削滅九陰氣,記上 東華 名。” 明 張居正 《應制白鶴吟》之四:“金簡忽傳天上字, 東華 初紀大椿年。”參見“ 東王公 ”。
(2). 明 清 時中樞官署設在宮城 東華門 內,因以借稱中央官署。 明 袁宏道 《途中懷大兄》詩:“一自直 東華 ,先雞每戒睡。”
(3).泛指朝廷。 清 龔自珍 《送南歸者》詩:“布衣三十上書回,揮手 東華 事可哀。”
(4).見“ 東華門 ”。
曹勛名句,遊仙四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