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李山甫的《謁翰林劉學士不遇》
全文:
夢繞清華宴地深,洞宮橫鎖曉沈沈。
鵬飛碧海終難見,鶴入青霄豈易尋。
六尺羈魂迷定止,兩行愁血謝知音。
平生只恥凌風翼,隨得鳴珂上禁林。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六尺
(1).見“ 六尺之孤 ”。
(2).指成年男子之身軀。 唐 李山甫 《下第獻所知》詩之一:“虛教六尺受辛苦,枉把一身憂是非。” 明 姚士麟 《見只編》卷中:“我固知公等相索,故來就縛,且為共盡此酒,便以六尺付公耳。”
羈魂
亦作“羇魂”。1.客死者的魂魄。《南史·垣護之傳》:“ 垣氏 羇魂不返,而其孤藐幼。” 唐 李賀 《傷心行》:“古壁生凝塵,羇魂夢中語。”
(2).指旅人的心情心境。 宋 張泌 《秋晚過洞庭》詩:“莫把羈魂弔 湘 魄, 九疑 愁絶鎖煙嵐。” 宋 陸游 《得季長書追懷南鄭幕府慨然有作》詩:“惆悵流年又如許,羈魂欲仗《楚辭》招。” 明 文徵明 《夜行因過廢寺》詩:“歲事行將近,羇魂黯欲銷。”
定止
(1).固定的處所;止息之處。 晉 葛洪 《抱朴子·清鑒》:“或外候同而用意異,或氣性殊而所務合,非若天地有常候,山川有定止也。” 唐 高適 《漁父歌》:“筍皮笠子荷葉衣,心無所營守釣磯。料得孤舟無定止,日暮持竿何處歸。” 前蜀 李珣 《漁歌子》詞之四:“扁舟自得逍遙志,任東西,無定止。”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一:“來無定止,去亦何為?”
(2).停頓;止息。 唐 李白 《猛虎行》:“頗似 楚 漢 時,翻覆無定止。” 清 蔣士銓 《空谷香·飲刄》:“今後呵。隨著東風為定止,或者他秋來將我做齊紈視,我也甘心為他憔悴死。”
(3).猶定準。 元 無名氏 《梧桐葉》第二折:“他飜手雲,覆手雨,沒定止性兒難據。”
兩行
(1). 莊子 謂不執著於是非的爭論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為“兩行”。《莊子·齊物論》:“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郭象 註:“任天下之是非。”
(2).兩者一起通行、流行。《毛詩·周南關雎詁訓傳》 唐 陸德明 題註:“故訓舊本多作故,今或作詁……案:詁、故皆是古義,所以兩行。”
(3).兩者一起施行、實行。《新唐書·呂諲傳》:“始在 河西 ,悉知諸將能否,及為尹,奏取材者數十人總牙兵,故威惠兩行。”
知音
(1) 古代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寄託的心意
子期死, 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列子·湯問》
(2) 後來用知音稱知己,能賞識的人
(3) 知心朋友
李山甫名句,謁翰林劉學士不遇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