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鮮于侁的《九誦箕子》
全文:
偉夫子之正諒兮適遭世以離尤,悼祖宗之累積兮大命顛而逢憂。
忠良屏遠兮讒諛浸昌,神龜在塗兮虺蟒升堂。
紫鸞笯置兮鴆羽飛揚,騶虞潛逐兮豺虎縱橫。
江蘺鉏割兮鉤吻日滋,芳荃不御兮蔓草難圖。
比干剖心兮夫子佯狂,蒙難以正兮大明其傷。
靈修不察兮國以雲亡,舊邦維新兮武功以成。
囚奴釋辱兮作賓於王,九疇演繹兮大*法以彰。
五事欽明兮君道日隆,彝倫攸敘兮庶政其凝。
朝鮮分封佤夷貊化行,傳國中山兮蕃子以孫。
廟貌有嚴兮祀典攸存,歲時奉事兮斯千萬年。
參考注釋
五事
(1).指古代統治者修身的五件事,謂貌恭、言從、視明、聽聰、思睿。《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漢書·谷永傳》:“竊聞明王即位,正五事,建大中,以承天心。” 顏師古 註:“五事,貌、言、視、聽、思也。” 宋 蘇軾 《御試製科策》:“夫皇極者,五事皆得;不極者,五事皆失。非所以與五事並列,而別為一者也。”
(2).使國致富的五件事。《管子·立政》:“富國有五事。五事,五經也……山澤救於火,草木殖成,國之富也;溝瀆遂於隘,障水安其藏,國之富也;桑麻植於野,五穀宜其地,國之富也;六畜育於家,瓜瓠葷菜百果備具,國之富也;工事無刻鏤,女事無文章,國之富也。”
(3).決定戰爭勝負的五種因素。《孫子兵法·計篇》:“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欽明
敬肅明察。《書·堯典》:“曰若稽古 帝堯 ,曰 放勛 ,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 陸德明 釋文引 馬融 曰:“威儀表備謂之欽,照臨四方謂之明。”後遂以“欽明”為對君主的頌詞。 漢 揚雄 《劇秦美新》:“伏惟陛下以至聖之德,龍興登庸,欽明尚古,作民父母。” 唐 吳筠 《覽古》詩之九:“ 漢景 稱欽明,濫罰猶如斯。”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公主事舅姑》:“主上欽明,動修法制。”
君道
為君之道。《易·復》:“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漢 蔡邕 《獨斷》:“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夏至陰氣起,君道衰,故不賀。”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卷下:“君有常道,臣有定守。賞當功,罰當罪;與之惟我德,奪之惟我懼,君道也。” 明 李贄 《四書評·論語·先進》:“師道與君道並重,教澤與治澤齊長。”
彝倫
(1).常理;常道。《書·洪範》:“王乃言曰:‘嗚呼, 箕子 !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 蔡沉 集傳:“彝,常也;倫,理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名實》:“放斧斤而欲雙巧於 班 墨 ,忽良才而欲彝倫之攸敍,不亦難乎!” 宋 朱熹 《<大學章句>序》:“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彝倫》:“彝倫者,天地人之常道……不止 孟子 之言人倫而已。能盡其性,以至能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而彝倫敘矣。”
(2).指倫常。 陳獨秀 《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道德彝倫,又焉能外?”
(3).謂成為表率、成為典範。《魏書·彭城王勰傳》:“自古統天位主,曷常不賴明師,仗賢輔,而後燮和陰陽,彝倫民物者哉?” 唐 楊炯 《庭菊賦》:“ 鐘太傅 之家聲,彝倫 魏 室,道合鹽梅,功成輔弼。”
(4).指銓選官吏。《北史·魏紀四·世宗宣武帝》:“中正所銓,但為門第,吏部彝倫,仍不才舉。八坐可審議往代擢賢之體,以令才學並申,資望兼致。”
庶政
各種政務。《易·賁》:“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新唐書·高宗紀》:“ 太宗 每視朝,皇太子常侍,觀決庶政。”
鮮于侁名句,九誦箕子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