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柳永的《送征衣·過韶陽》
全文:
過韶陽,璿樞電繞,華渚虹流,運應千載會昌。
罄寰宇、薦殊祥。
吾皇。
誕彌月,瑤圖纘慶,玉葉騰芳。
並景貺、三靈眷祐,挺英哲、掩前王。
遇年年、嘉節清和,頒率土稱觴。
。
無間要荒華夏,盡萬里、走梯航。
彤庭舜張大樂,禹會群方。
鵷行。
望上國,山呼鰲抃,遙爇爐香。
竟就日、瞻雲獻壽,指南山、等無疆。
願巍巍、寶曆鴻基,齊天地遙長。
參考注釋
上國
(1).指國都以西的地區。《左傳·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簡上國之兵於 宗丘 。” 杜預 註:“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
(2). 春秋 時稱中原各諸侯國為上國,與 吳 楚 諸國相對而言。《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吳子 ﹞使 延州來 季子 聘於上國,遂聘於 晉 ,以觀諸侯。” 孔穎達 疏引 服虔 曰:“上國,中國也。蓋以 吳 辟在東南,地勢卑下,中國在其上流,故謂中國為上國也。”《國語·吳語》:“ 越 滅 吳 ,上征上國。” 韋昭 註:“上國,中國也。” 三國 魏 陳琳 《檄吳將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國,與 晉 爭長。” 清 劉大櫆 《送張福清序》:“昔在自古, 閩 粵 不齒於上國。”
(3).外藩對帝室或朝廷的稱呼。《後漢書·陳蕃傳》:“夫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應分土,藩屏上國。” 李賢 註:“上象四七,謂二十八宿各主諸侯之分野,故曰下應分土,言皆以輔王室也。”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鶻可汗文》:“撫有九姓,制臨一方,氣吞諸戎,名播上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惟 布達拉 一區,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華夏 ,故 吐番贊普 都之,以鞭撻四夷,抗衡上國。”
(4).指京師。 南朝 梁 江淹 《四時賦》:“憶上國之綺樹,想 金陵 之蕙枝。”《資治通鑑·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內無事,自上國來者,皆言天子聰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諸侯子孫專地。” 胡三省 註:“時藩鎮竊據,自比古諸侯,謂京師為上國。”《紅樓夢》第四回:“ 薛蟠 素聞得都中乃第一繁華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機會,一來送妹待選,二來望親,三來親自入部銷算舊賬,再計新支,--其實只為遊覽上國風光之意。”
山呼
(1).封建時代對皇帝的祝頌儀式,叩頭高呼“萬歲”三次。 唐 盧綸 《皇帝感詞》詩:“山呼一萬歲,直入九重城。” 元 關漢卿 《玉鏡台》第四折:“山呼,共謝得當今主。”《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拜過,又率領眾百姓望著北闕山呼舞蹈,共謝皇恩。”參見“ 嵩呼 ”。
(2).高聲吹呼。 趙朴初 《滿庭芳·為人民大會堂作》詞:“聽各族山呼一語言,看遠朋海會異衣冠。”
(3).鳥名。 明 楊慎 《鵯鵊非杜鵑》:“鵊,鵯鵊也。 唐 詩作‘仳鵊’,今名‘山呼’。”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卷四五:“山胡,一名山呼,一名珊瑚,出 嶺 南,巧聲之鳴。”
鰲抃
《楚辭·天問》:“鼇戴山抃,何以安之?”後以“鼇抃”形容歡欣鼓舞。 唐 司空圖 《解縣新城碑》:“雖代積崢嶸,而聲稜悠久,滄溟鼇抃,日觀可危。” 宋 柳永 《傾杯樂》詞:“盈萬井,山呼鼇抃。” 宋 陸游 《瑞慶節賀表》:“虹流電繞,適當聖作之辰;鼇抃嵩呼,共效壽祺之祝。”
爐香
(1).熏爐里的香氣。 唐 韋應物 《觀早朝》詩:“禁旅下城列,爐香起中天。” 宋 蘇軾 《台頭寺步月得人字》:“浥浥爐香初泛夜,離離花影欲搖春。”
(2).香爐里的香。 唐 馬戴 《宿陽台觀》詩:“玉洞仙何在,爐香客自*焚。” 南唐 李璟 《望遠行》詞:“夜寒不去寢難成,爐香菸冷自亭亭。”《花月痕》第五二回:“爐香茗碗,消受閒庭院。”
柳永名句,送征衣·過韶陽名句
名句推薦
世有不平事,花無長艷時
李士悅《懷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