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廩餼各不一,就中總免拘常倫

李渤喜弟淑再至為長歌

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李渤的《喜弟淑再至為長歌》

全文:
前年別時秋九月,白露吹霜金吹烈。
離鴻一別影初分,淚袖雙揮心哽咽。
別來幾度得音書,南嶽知□□□□。
廬山峨峨倚天碧,捧排空崖千萬尺。
社榜長題高士名,食堂每記雲山跡。
我本開雲此山住,偶為名利相縈誤。
自負心機四十年,羞聞社客山中篇。
憂時魂夢憶歸路,覺來疑在林中眠。
昨日亭前烏鵲喜,果得今朝爾來此。
吾吟行路五十篇,盡說江南數千里。
自憐兄弟今五人,共縈儒素家尚貧。
雖然廩餼各不一,就中總免拘常倫
長兄年少曾落托,拔劍沙場隨衛霍。
口裡雖譚周孔文,懷中不捨孫吳略。
次兄一生能苦節,夏聚流螢冬映雪。
非論疾惡志如霜,更覺臨泉心似鐵。
第三之兄更奇異,昂昂獨負青雲志。
下看金玉不如泥,肯道王侯身可貴。
卻愁清逸不乾時,高蹤大器無人知。
倘逢感激許然諾,必能萬古留清規。
念爾年來方二十,夙夜孜孜能獨立。

李渤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李渤雖然廩餼各不一,就中總免拘常倫書法作品欣賞
雖然廩餼各不一,就中總免拘常倫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雖然

(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魯迅《故鄉》

(2) 雖然如此,雖是這樣;即使這樣

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魏策》

廩餼

亦作“廩餼”。1.舊指由公家供給的糧食之類的生活物資。《南史·蕭正德傳》:“敕所在給汝廩餼。” 唐 李渤 《喜弟淑再至為長歌》:“雖然廩餼各不一,就中總免拘常倫。”

(2).指科舉時代由公家發給在學生員的膳食津貼。 唐 杜牧 《禮部尚書崔公行狀》:“復建立儒宮,置博士,設生徒,廩餼必具,頑惰必遷。”《元史·選舉志一》:“百官子弟之就學者,常不下二三百人,宜增其廩餼。”

(3).泛指薪給。 鄭觀應 《盛世危言·銀行下》:“另舉在股董事十人,襄贊其成,重其事權,豐其廩餼。”

(4).贈送給人糧食之類生活物資。 宋 王讜 《唐語林·豪爽》:“﹝ 李丞相 ﹞久之方省曰:‘故人也。’遂廩餼之。”

不一

(1)

不一致,不相同

意見不一

(2)

有差異,質量不同

質量不一

(3)

舊時書信末尾用語,表示不一一詳說

就中

(1) 從中;居中

就中調停

(2) 其中

這件事是他們三個乾的,就中老李乾的最多

常倫

(1).倫常。《史記·宋微子世家》:“於乎!維天陰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倫所序。”

(2).常序;常類。 晉 左思 《魏都賦》:“繆默語之常倫,牽膠言而踰侈。”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嵇中散》:“遠想出宏域,高步超常倫。” 明 宋濂 《新注楞伽經後序》:“唯 柏庭 法師 善月 依 天台 教旨,著為通義,夐然絶出常倫。” 程善之 《贈陳子松藤》詩:“良宵剪燭各爾汝,已見遭際殊常倫。”

(3).一定的規律。 唐 孟雲卿 《傷時》詩之一:“大方載羣物,生死有常倫。”

李渤名句,喜弟淑再至為長歌名句

詩詞推薦

雖然廩餼各不一,就中總免拘常倫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