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邁的《聞倪正甫尚書台評》
全文:
人從捷徑博公侯,一老堂堂去不留。
誰向帝前讒陸贄,不令王所著居州。
修名已立公何欠,直道難行國可憂。
安得上方三尺劍,為渠斷取佞臣頭。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修名
(1).美好的名聲。《隋書·列女傳序》:“其修名彰於既往,徽音傳於不朽,不亦休乎!” 明 劉城 《秋懷》詩:“惟有修名在,千秋不可欺。”
(2).匡正名分。《國語·周語上》:“有不貢則修名。” 韋昭 註:“名,謂尊卑職貢之名號也。”
(3).循名,依照名稱。《管子·九守》:“修名而督實,按實而定名,名實相生,反相為情。”
(4).加強修養以求名譽。 明 唐順之 《與王堯衢書》:“當今之士隱居篤學、修名砥節如 湖州 唐子 、 平涼 趙子 輩者,凡若干人。”
(5).謂置備名帖,以作通報姓名之用。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識輕服而不識主人,則不於會所而弔,他日修名詣其家。”
公何
複姓。 春秋 時 魯國 有 公何藐 。見《左傳·定公五年》。
直道
(1).古道路名。(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百一十二年)命 蒙恬 開築,北起 九原 (今 內蒙古 包頭市 西北),南至 雲陽 (今 陝西 淳化 西北),是聯結 關中 平原與 河套 地區的主要通道。《史記·蒙恬列傳論》:“吾適北邊,自 直道 歸,行觀 蒙恬 所為 秦 築 長城 亭障,塹山堙谷,通 直道 ,固輕百姓力矣。”《新民晚報》1984.6.8:“‘ 秦始皇 直道 ’原來是一條專供軍隊大規模進攻的寬闊大道……全長一千四百里。由於是‘直道’,因此遇山開山,遇溝填溝,工程十分浩大。”
(2).泛指直的路。《北史·張衡傳》:“帝上 太行 ,開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魏書·太祖紀》:“車駕將北還,發卒萬人治直道。”
(3).猶正道。指確當的道理、準則。《禮記·雜記》:“其餘則直道而行之是也。”《韓非子·三守》:“然則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見,而忠直日疏。” 唐 呂岩 《促拍滿路花》詞:“是非海里,直道作人難。”《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二:“﹝ 朱熹 ﹞慨然嘆息道:‘看此世界,直道終不可行!’”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五:“‘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直道。”
行國
(1).週遊於國中。《詩·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聊以行國。” 鄭玄 箋:“聊出行於國中,觀民事以寫憂。” 隋 王通 《文中子·禮樂》:“ 陳 守令勸吏息役, 董常 聞之曰:‘吾知夫子行國矣,未嘗虛行也。’”
(2).遊牧的國家。《史記·大宛列傳》:“ 烏孫 在 大宛 東北可二千里,行國。”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不土著。”《漢書·西域傳上·西夜國》:“ 西夜 與 胡 異,其種類 羌氐 行國,隨畜逐水草往來。”《資治通鑑·漢武帝元狩元年》:“ 烏孫 、 康居 、 奄蔡 、 大月氏 ,皆行國,隨畜牧,與 匈奴 同俗。” 胡三省 註:“隨畜牧逐水草而居,無城郭常處,故曰行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似遊牧非遊牧,似城郭非城郭,介居國、行國之間,是俗一異。” 范文瀾 《中國通史簡編》第三編第二章第六節:“自 秦 、 漢 時起, 中國 基本上是統一富強的大國,境外鄰國特別是北方的行國(遊牧人的國家稱行國),即使強盛一時也都遠遠不是 中國 的敵手。”
王邁名句,聞倪正甫尚書台評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