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楊維楨的《招農篇》
全文:
京城五都會,卓錐爭比閭。
朱樓矗隘址,繡甍夾通衢。
酒削饗列鼎,販脂來駟車。
東家見妖麗,西舍聞笙竽。
劬劬農家子,住在三家墟。
一日出京市,歸不把犁鋤。
千金賣恆產,買屋京城居。
京城豈不美,咄嗟異榮枯。
貨殖非吾法,守望非吾徒。
仰屋視門傅,壁立檐無儲。
卻歸卜丘首,鄰里相揶揄。
嗟嗟食田子,食技汝不知。
食田可久業,聖主方捐租。
參考注釋
京城
指國都
本是京城女。——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都會
都市
卓錐
立錐。 宋 黃庭堅 《次韻子瞻和子由觀韓乾馬因論伯時畫天馬圖》:“ 西河 驄作蒲萄錦,雙瞳夾鏡耳卓錐。”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楚游日記》:“路傍先有一峯,圖鋭若標,從此而亂峯漸多,若卓錐,若駢指,若列屏,俱環映於大山之東。”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聲容》:“即使赤貧之家,卓錐無地,欲藝時花而不能者,亦當乞諸名園,購之擔上。”
比閭
木名。即棕櫚。《逸周書·王會》:“ 白州 比閭,比閭者華若羽。伐其本為車,終行不敗。” 孔晁 註:“ 白州 東南,蠻與 白 民接也,水中可居曰州,州中出此珍木。” 朱右曾 校釋:“愚謂比閭即‘並閭’也。《本草拾遺》云:櫚木出 安南 ,性堅,紫黑色。有花紋者名曰‘花閭’。”
《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比、閭為古代戶籍編制基本單位。後因以“比閭”泛稱鄉里。 宋 蘇洵 《議法》:“比閭小吏奉之以公,則老姦大猾束手請死。” 清 劉大櫆 《慎始》:“天下之事,惟其未有以倡之,有一人倡之於前,以至比閭族黨之間,相效而成俗。”
楊維楨名句,招農篇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