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王汝玉的《送通政寺丞章有常使朝鮮·其五》
全文:
茅土開封日,符章鎮國時。
朱蒙通漢使,玄牡奉殷祠。
獄訟邦人向,宗祧世祚垂。
從今千萬歲,與國共無期。
參考注釋
獄訟
(1).訟事;訟案。《周禮·地官·大司徒》:“凡萬民之不服教而有獄訟者,與有地治者聽而斷之,其附於刑者歸於士。” 鄭玄 註:“爭罪曰獄,爭財曰訟。” 賈公彥 疏:“獄訟相對,故獄為爭罪,訟為爭財。若獄訟不相對,則爭財亦為獄。”《漢書·兒寬傳》:“ 寬 既治民。勸農業,緩刑罰,理獄訟,卑體下士,務在於得人心。” 宋 蘇舜欽 《論五事》:“臣竊見州縣之吏,多是狡惡之人……或獄訟未具,遂停鞫劾,賦稅起納,無人催驅。” 清 方苞 《<周官>辨偽二》:“每見甿庶之家,嫠者改適,猜釁叢生,變詐百出,由是而成獄訟者十四三焉。”
(2).訴訟。《史記·五帝本紀》:“諸侯朝覲者不之 丹朱 而之 舜 ,獄訟者不之 丹朱 而之 舜 ,謳歌者不謳歌 丹朱 而謳歌 舜 。” 晉 劉琨 《勸進表》:“謳歌者無不吟詠徽猷,獄訟者無不思於聖德。”
(3).指訴訟者。 晉 陸機 《答賈長淵》詩:“獄訟違 魏 ,謳歌適 晉 。” 金 元好問 《擬賀登寶位表》:“聖神文武,克享皇天之心,獄訟謳歌,皆曰吾君之子。”
邦人
(1).國人;百姓。《書·金縢》:“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按,《史記·魯世家》作“國人”。 宋 沉遼 《和穎叔西園春宴》:“太守樂邦人,縱觀迨時豊。” 清 方文 《東湖行》:“郡縣有司既草草,邦人好事者亦少。”
(2).諸侯。《詩·小雅·沔水》:“嗟我兄弟,邦人諸友。” 毛 傳:“邦人諸友,謂諸侯也。”
(3).鄉里之人;同鄉。《韓詩外傳》卷十:“臣 麥丘 之邦人。” 宋 梅堯臣 《南陽謝紫微輓詞》之三:“里社當存祀,邦人定立碑。” 明 高啟 《死亭灣》詩:“邸吏驚赤綬,邦人候朱輪。” 清 吳廷華 《沉孝子行》:“我友哭子幾喪明,邦人請旌留孝名。”
宗祧
(1).宗廟。《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紇 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吊。 紇 之罪,不及不祀。” 杜預 註:“遠祖廟為祧。”《孔子家語·哀公問政》:“聖人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民之則,而猶以是為未足也。故築為宮室,設為宗祧。” 晉 潘岳 《秋興賦》:“龜祀骨於宗祧兮,思反身於緑水。” 唐 陸贄 《奉天改元大赦制》:“朕嗣守丕構,君臨萬方,失守宗祧,越在草莽。” 清 趙翼 《兕觥歸趙歌》:“是宜什襲逾瓊瑤,長與臘胔藏宗祧。”
(2).引申指家族世系;宗嗣;嗣續。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三》:“惟先王光有天下,必正我邦本,以立人極,建儲貳以承宗祧,所以啟迪大猷,安固洪業,斯前代之令典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紅玉》:“僕之臥薪嘗膽者,固有日矣,但憐此褓中物,恐墜宗祧。” 何垠 註:“墜宗祧,覆宗滅嗣也。”《紅樓夢》第一二○回:“小女 英蓮 ,幼遭塵劫,老先生初任之時,曾經判斷;今歸 薛 姓,產難完劫,遺一子於 薛 家,以承宗祧。”
世祚
(1).同“ 世胙 ”。 漢 徐幹 《中論·爵祿》:“五侯九伯,汝實征之;世祚太師,撫寧東夏。”
(2).國運。《後漢書·盧植傳》:“又比世祚不競,仍外求嗣,可謂危矣。”《北齊書·李渾傳》:“吾每觀 齊 之分野,福德不多,國家世祚,終於四七。” 宋 葉適 《法度總論一》:“蓋古人之所以為國者,雖各係其德之厚薄,化之淺深,世祚之長短,然陛下即而觀之,豈有欲其行之而乃從而害之者乎?”
王汝玉名句,送通政寺丞章有常使朝鮮·其五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