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伊犁喇嘛行》
全文:
蒙古之教宿尚黃,宗喀巴以來三百餘年其流長。
昔顧實汗以此雄據衛藏攝群部,然亦不過假名敬佛要乃所以收眾方。
強吞弱噬互攘竊,無不垂涎**,貌為恭謹其實心弗良。
策妄阿喇布坦,創據伊犁有弗遑,然已計入西藏肆披猖。
逮噶爾丹策凌遂興黃教名曰安眾生,亦效西域建都綱。
白氈為室布為牆,後遂範金作瓦覆棟樑。
金仙相好備嚴莊,六時梵唄聲無央。
嗒本集賽供餱糧,西勒圖者凡四床。
膜拜台吉諸宰桑,其善在此其弊即為殃。
喇嘛達爾濟及達瓦齊,相繼篡立無不藉諸喇嘛之力以肆強。
逆賊阿睦爾撒納亦結若輩為黨以煽亂,其窮竄也,旋劫奪喇嘛馬駝用致遠去颺。
喇嘛散去乃同嗎哈沁,安知五戒六度如佛所云,皮肉骨髓盡舍以救人饑荒。
是誠楞嚴所謂外道貌佛弟子為譸張。
勿謂佛不慈汝俾汝遭喪亡,側身西望爰作伊犁喇嘛行。
參考注釋
所謂
(1) 所說的
它就是幾十年人們絞盡腦汁找尋的所謂“死光”。——《奇特的雷射》
(2) 某人所說的,包含不承認的意思
現代資產階級所謂民主、自由已經成為對這些尊貴字眼的諷刺。
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一件小事》
外道
(1).佛教徒稱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為外道。 南朝 梁 沉約 《枳園寺剎下石記》:“魔眾稽顙,外道屈膝;抽薪止火,折劍摧鋒。”《陳書·傅縡傳》:“三論之興,為日久矣。 龍樹 創其源,除內學之偏見; 提婆 揚其旨,盪外道之邪執。欲使大化流而不擁,玄風闡而無墜。”《景德傳燈錄·迦毗摩羅》:“第十三祖 迦毗摩羅 者, 華氏國 人也。初為外道,有徒三千,通諸異論,後於 馬鳴 尊者得法。” 宋 陳善 《捫虱新話》卷四:“予聞 釋 氏之論曰:欲破彼宗,先善本宗。故佛在世日,西域有三十六種外道,每種各以其藝,鹹來難佛……外道藝窮,乃始歸佛。”
(2).泛指不合於正道的論說、法則等。 宋 宋羽 《滄浪詩話·詩評》:“ 大曆 之詩,高者尚未失盛 唐 ,下者漸入晚 唐 矣。晚 唐 之下者,亦墮野狐外道鬼窟中。” 清 惲敬 《與黃香石》:“ 敬 古文法盡出 子長 ,其 孟堅 以下,時參筆勢而已……作詩賦雜文,其法亦然,舍是皆外道也。”
(3).歪門邪道,搞不正當的活動。《紅樓夢》第八一回:“説起 寳玉 的乾媽,竟是個混賬東西,邪魔外道的。”
(4).見外;客氣。《紅樓夢》第九十回:“ 平兒 笑説道:‘我們奶奶説,姑娘特外道的了不得!’ 岫煙 道:‘不是外道,實在不過意。’” 高玉寶 《高玉寶》第十三章:“咱們是一根藤上的瓜,就不要說那些外道話了。”
佛弟子
皈依佛門的信徒的通稱。 南朝 梁武帝 《斷酒肉文》之一:“今佛弟子,酣酒嗜肉,不畏罪因,不畏苦果,即是不信因,不信果,與無施無報者復何以異?” 范文瀾 《唐代佛教·引言》:“ 釋迦 本人曾勸導一個掏糞人(社會地位最低的人)出家,與其他人同為佛弟子。”
譸張
(1).見“ 譸張為幻 ”。
(2).驚懼貌。 唐 李白 《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伏惟陛下因萬人之盪析,乘六合之譸張,去 扶風 萬有一危之近邦,就 金陵 太山 必安之成策。” 王琦 註:“ 劉琨 《答盧諶書》:‘自頃輈張,困於逆亂。’ 李善 註:‘侜張,驚懼之貌。’舊説侜、譸通同。是 李太白 所用譸張字,當作驚懼解。”
乾隆名句,伊犁喇嘛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