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人參反蘇軾詩意即用其韻》
全文:
卑遼尊上黨,此見落井底。
蘇之詩與文,別如酒與醴。
唐宋限時代,故當卑格體。
長白迥靈區,三江涌巨泚。
蘊秀產神苗,為諸藥祖禰。
上黨何足雲,持稗謂貴米。
軾實通理者,謬見何以啟。
物生各稟地,難移種根柢。
秦越移種之,類以火為洗。
怪哉達生人,貪生為首稽。
參考注釋
通理
(1).通曉事理。《易·坤》:“君子黃中通理。” 三國 魏 曹操 《議復肉刑令》:“安得通理君子達於古今者,使平斯事乎?”《平妖傳》第五回:“你兒子忒不通理,做出恁般手腳。”
(2).共通的道理。《三國志·蜀志·秦宓傳》:“又論皇帝王霸豢龍之説,甚是通理。”《南史·徐羨之傳》:“臣以為法律之外,尚弘通理,母之即刑,由子明法。” 宋 曾鞏 《正長各舉屬官誥》:“蓋上下之體相承,如此以周天下之務,此古今之通理也。”
(3).猶統理。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四》:“臣聞天生蒸民,不能自治而立王者通理之。” 宋 王禹偁 《與馮伉書》:“今有 商於 之命,而親友間往往相唁,誠以閤下通理是郡也。”
(4).連通的紋理。 唐 白居易 《雲居寺孤桐》詩:“直從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無附枝,中心有通理。”
謬見
荒謬的見解。亦謙稱自己的見解。 清 吳汝綸 《答嚴幼陵書》之二:“區區謬見,敢貢所妄測者,以質高明。”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四節:“ 唐憲宗 說稅額沒有增加,是貪得無厭的謬見。” 艾思奇 等《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第九章:“實踐所證實的一切都是客觀真理,一切謬見歸根到底都經不起實踐的檢驗,因此,實踐的標準是絕對的。”
何以
(1) 用什麼
何以教我
(2) 為什麼
何以出爾反爾
乾隆名句,人參反蘇軾詩意即用其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