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儒正學久無傳,醞藉如公獨粹然

許縣尉慶潯州廖太守四首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許縣尉的《慶潯州廖太守四首》

全文:
真儒正學久無傳,醞藉如公獨粹然
要以古人為準的,肯從餘子事拘牽。
詞源涌思流三峽,學海波瀾障百川。
燈火夜深猶不倦,口吟六藝相仍編。

許縣尉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許縣尉真儒正學久無傳,醞藉如公獨粹然書法作品欣賞
真儒正學久無傳,醞藉如公獨粹然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真儒

真正的儒者。猶大儒。 漢 揚雄 《法言·寡見》:“如用真儒,無敵於天下。” 唐 韓愈 《答殷侍御書》:“每逢學士真儒,嘆息踧踖,愧生於中,顏變於外,不復自比於人。”《宋史·道學傳一·程顥》:“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無真儒,則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慾肆而天理滅矣。” 清 姚瑩 《朝議大夫刑部郎中加四品銜從祖惜抱先生行狀》:“ 宋 之時,真儒乃得聖人之旨,羣經略有定説。”

正學

謂合乎正道的學說。 西漢 武帝 時,排斥百家,獨尊儒術,始以儒學為正學。《史記·儒林列傳》:“ 公孫子 ,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宋 李之彥 《東谷所見·異端》:“士君子莫不知崇尚正學,排斥異端。” 明 宋濂 《凝道記下》:“ 秦 漢 以來,正學失傳。” 宋 初 孫復 、 胡瑗 、 石介 以尊 孔子 ,崇《大學》《中庸》,排佛、道為正學。 清 黃宗羲 《宋元學案·泰山學案》:“ 宋 興八十年, 安定 胡先生 、 泰山 孫先生 、 徂徠 石先生 ,始以師道明正學,繼而 濂 洛 興矣。”

無傳

沒有留傳;沒有傳播。 唐 韓愈 《南山詩》:“得非施斧斤,無乃假詛呪;鴻荒竟無傳,功大莫酬僦。”《新五代史·宦者傳贊》:“國家興廢之際,豈無謀臣之畧,辯士之談?而文字不足以發之,遂使泯然無傳於後世。” 清 錢謙益 《列朝詩集小詩·陸少保完》:“自次其詩文為《水村集》二十卷……余得其所次集草藁,惜其遂無傳也,為略存之。”

謂沒有對儒家經文寫下解釋、闡發的文字。《史記·儒林列傳》:“﹝ 申公 ﹞退居家教……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餘人, 申公 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 司馬貞 索隱:“謂 申公 不作《詩》傳,但教授。”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 盾 ( 趙盾 )不誅,無傳,何也?曰:世亂義廢,背上不臣、篡弒覆君者多,而有明大惡之誅,誰言其誅?”

醞藉

亦作“醞籍”。蘊藉,寬和有涵容。《漢書·薛廣德傳》:“ 廣德 為人溫雅有醖藉。” 顏師古 注引 服虔 曰:“寬博有餘也。”《陳書·謝哲傳》:“ 哲 美風儀,舉止醖藉,而襟懷豁然。”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六》:“二詩意雖同,然論其醖籍,則 黃 ( 黃伯厚 )句為勝。” 明 馮時化 《酒史·酒獻》:“﹝ 李白 ﹞風流醖籍,為世所稱。”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李青蓮詩》:“《春思》之‘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皆醖藉吞吐,言短意長。”

粹然

純正貌。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二:“ 歐陽公 所以為一代文章冠冕者,固以其溫純雅正,藹然為仁人之言,粹然為治世之音,然亦以其事事合體故也。” 明 王守仁 《大學問》:“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見,是乃明德之本體。”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先生之言,粹然儒者之言也。” 周作人 《<蛻龕印存>序》:“用心出手,並追漢制,神與 古 會,蓋粹然藝術之正宗。”

許縣尉名句,慶潯州廖太守四首名句

詩詞推薦

真儒正學久無傳,醞藉如公獨粹然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