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陸游的《梅市暮歸》
全文:
老境惟閉門,不與事物接。
時逢佳山水,尚復快登涉。
山程策子蹇,水泛搖短楫。
今茲稅駕地,佳事喜稠疊。
雲生濕行滕,風細掠醉頰。
旅羹芼玉糝,僧飯敷白氈。
葑火煨芋魁,瓦甑炊豆莢。
經行出幽圃,懹抱頗自愜。
枯籬絡丹實,深澗堆黃葉。
白雲橫谷口,緣筱穿山脅。
還家寧迫暮,取路羞徑捷。
何當倚蒲龕,一坐十小劫。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何當
(1).猶何日,何時。《玉台新詠·古絕句一》:“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六:“故見鄙姿,逢君輝光。身遠心近,何當暫忘。” 唐 李商隱 《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 巴山 夜雨時。” 郁達夫 《奉懷》詩:“何當剪燭 江 南墅,重試清談到夜分。”
(2).猶何妨;何如。 唐 武元衡 《長安敘懷寄崔十五》詩:“聞説 唐生 子孫在,何當一為問窮通?” 宋 蘇軾 《龜山辯才師》詩:“何當來世結香火,永與名山供井磑。”
(3).猶安得,怎能。 唐 岑參 《阻戎瀘間群盜》詩:“帝鄉北近日, 瀘口 南連蠻。何當遇 長房 ,縮地到京關。” 宋 王安石 《次韻答陳正叔》之二:“何當水石他年住,更把韋編靜處開。” 清 錢謙益 《玉堂雙燕行送劉晉卿趙景之兩太史謫官》詩:“何當鳴梧比丹鳳,且願銜花效黃雀。”
(4).猶何況。 唐 王昌齡 《江上聞笛》詩:“不知誰家子,復奏 邯鄲 音,水客皆擁棹,空霜遂盈襟。羸馬望北走,遷人悲 越 吟。何當邊草白,旌節 隴 城陰。” 宋 蘇軾 《無題》詩:“年光與時景,頃刻互衰變。何當血肉身,安得常強健!” 明 陳所聞 《金落索·閨怨》套曲:“ 姮娥 尚悔偷靈藥,風雨何當憶故人?”
(5).猶合當,應當。 唐 杜甫 《畫鷹》詩:“絛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宋 王安石 《送潘景純》詩:“明時正欲精蒐選,榮路何當力薦延。”京劇《雁門關》第一場:“決勝千里辨輸贏,單注著 黃巢 今日何當敗。”
(6).猶何嘗。 晉 傅玄 《秦女休行》:“百男何當益,不如一女良。”
蒲龕
指佛堂、寺廟。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放翁鍾情前室》:“年來妄念消除盡,回向蒲龕一炷香。” 元 薩都剌 《酹江月·游鐘山紫微觀贈謝道士》詞:“歸臥蒲龕春睡暖,耳畔猶聞天語。”
一坐
(1).猶今一跪。古人“坐”如今跪,惟不直伸。《禮記·王制》:“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 孔穎達 疏:“其受君命之時,理須再拜,不堪為勞,一坐於地,而首再至於地。”
(2).指全部在座的人。《史記·孝武本紀》:“ 少君 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嘗從 武安侯 飲,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 少君 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老人為兒時從其大父行,識其處,一坐盡驚。”《新唐書·楊師道傳》:“帝曰:‘聞公每酣賞,捉筆賦詩,如宿構者,試為朕為之。’ 師道 再拜,少選輒成,無所竄定,一坐嗟伏。”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寇萊公 在中書,與同列戲云:‘水底月為天上月’,未有對。而會 楊大年 適來白事,因請其對。 大年 應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稱為的對。”
(3).一個座位。《晉書·禮志上》:“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號,皆同稱昊天上帝,各設一坐而已。”《宋史·禮志二》:“帝坐止三,紫微、太微者已列第二等,唯天市一坐在第三等。”
小劫
(1).佛教語。釋氏以“劫”(劫波)為假設的記時之號。謂人的壽命從十歲增至八萬,復從八萬還至十歲,經二十返為一小劫。具體說法尚有不同,合成大劫為時則一。《法華經·化城喻品》:“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隋書·經籍志四》:“末法已後,眾生愚鈍,無復佛教,而業行轉惡,年壽漸短,經數百千載間,乃至朝生夕死,然後有大水、大火、大風之災,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歸純樸,謂之小劫。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 唐 李白 《游昌禪師山池》詩之一:“一度坐小劫,觀空天地間。” 清 曹寅 《題姚後陶比丘小像》詩:“猛風不動袈裟角,彈指閻浮小劫移。”參閱《法苑珠林·大三災·時節》。
(2).道教語。道教以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小劫。《醒世恆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自從混沌初分以來,一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世上混一,聖賢皆盡。”
(3).災禍、魔難。佛典、道藏皆謂小劫之中歷經各種災難,俗因以喻天災人禍之較輕者。 宋 蘇軾 《別子由》詩之一:“願君亦莫嘆留滯,六十小劫風雨疾。” 清 查慎行 《六月廿三日夜大雨》詩:“二更小劫須臾過,不礙先生高枕臥。” 吳梅 《翠樓吟·秦淮遇京華故人》詞:“湖山淪小劫,正風鶴長 淮 兵氣。”
(4).猶小寇。對敵之蔑稱。《宋書·鄭鮮之傳》:“ 佛佛 虜陷 關中 , 高祖 復欲北討,行意甚盛。 鮮之 上表諫曰……愚謂不煩殿下親征小劫。”
(5).圍棋術語。劫爭中與全局關係較小者。 清 金農 《與謝山人池上奕》詩之一:“方罫楸枰布勢遲,鉤連小劫動偏師。”
陸游名句,梅市暮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