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韓絳的《答寄堯夫先生》
全文:
君子志於道,出處非一端。
伊尹負鼎俎,顏淵東瓢簞。
斯自理適當,匪緣情所安。
超然達者致,邈矣誰可攀。
嗟嗟狂若狷,狥已缺其完。
軒冕死不釋,山林趨不還。
我愛邵夫子,醇氣充見顏。
群經究彼邃,古史閱而刪。
不為詭異行,已蹈時俗難。
逃名去其奧,築室伊洛間。
抱業舍仕進,竭心奉親歡。
脩竹當環堵,寒流日潺潺。
問誰從之游,結駟款其關。
茲予久欣慕,欲往良獨艱。
幸君適河內,至此解征鞍。
僚友恃交舊,屈致及門闌。
前迎倒我屣,布席羅雕盤。
高談未一二,長揖忽歸騫。
不意饋雙鯉,剖腴出琅玕。
何以報嘉惠,永懷金與蘭。
參考注釋
逃名
(1).逃避聲名而不居。《後漢書·逸民傳·法真》:“ 法真 名可得而聞,身難得而見;逃名而名我隨,避名而名我追。” 唐 司空圖 《歸王官次年作》詩:“酣歌自適逃名久,不必門多長者車。” 龐樹柏 《寄懷俞養浩先生》詩:“逃名儻悔才為累,畏俗無如酒最宜。”
(2).逃脫罪名。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自夫子之修《春秋》也,蓋他邦之篡賊其君者有三,本國之弒逐其君者有七,莫不缺而靡録,使其有逃名者。”
伊洛
(1).亦作“ 伊雒 ”。 伊水 與 洛水 。兩水匯流,多連稱。亦指 伊 洛 流域。《國語·周語上》:“昔 伊 洛 竭而 夏 亡, 河 竭而 商 亡。” 韋昭 註:“ 伊 出 熊耳 , 洛 出 冢嶺 。 禹 都 陽城 , 伊 洛 所近。”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 伊 洛 廣且深,欲濟川無梁。” 唐 杜甫 《北征》詩:“ 伊 洛 指掌收, 西京 不足拔。” 宋 歐陽修 《送徐生之澠池》詩:“我昔初官便 伊 洛 ,當時意氣尤驕矜。” 清 葉襄 《禹陵》詩:“泉源留儉德, 伊 洛 想神功。”
(2).指二 程 理學。參見“ 伊洛之學 ”。
韓絳名句,答寄堯夫先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