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王阜的《游烏石山清泠台》
全文:
半夜金烏池上浴,千年巨跡延芳躅。
俯視崇墉接遠郊,下臨幽谷通天竺。
霜落樓前一徑開,珠林迢遞繞蒼崖。
老衲遠迎天上使,山童旋掃石邊苔。
九重使節青冥上,千里四方皆一望。
螺女不煩江上流,龍台釣罷人何往。
東望石鼓西偃旂,雁湖文筆同逶迤。
法雨忽從松際落,慶雲常傍日邊飛。
纂修大典心常赤,東閣英髦有清適。
牙籤錦軸燦珠璣,千軍筆陣蛟龍跡。
老禪與我最相知,攜酒登臨會有期。
幡幢影里成三口,鐘磬聲中禮六時。
劃然長嘯山人去,紫閣丹台隔煙霧。
寒翠軒中語別時,相思寄在梅花樹。
參考注釋
幡幢
(1).即幢幡。 唐 黃滔 《辭府相》詩:“今朝拜別幡幢下,雙淚如珠滴不休。” 唐 馮贄 《雲仙雜記》卷七:“ 廬山 遠法師 命盡之日,山中峰澗寺落,皆見千眼仙人成隊執幡幢香花赴 東林寺 。”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外國·活*佛》:“以珠琲為幡幢,金寳為法供,內府瑰異為之一空。”
(2).特指剎上之幡。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鐘鼓樓旁,矗兩寶剎,高數丈,剪綵為幡幢。”
鐘磬
(1).鍾和磬,古代禮樂器。《周禮·春官·小胥》:“凡縣鐘磬,半為堵,全為肆。” 鄭玄 註:“鐘磬者,編縣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謂之堵。鍾一堵,磬一堵,謂之肆。”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四:“ 漢 末喪亂,絶無金石之樂。 魏武帝 至 漢中 ,得 杜夔 舊法,始復設軒懸鐘磬。” 宋 蔡夢弼 《草堂詩話》卷一:“ 郭受 寄 杜 云:‘春興不知凡幾首。’ 杜 答云:‘藥裹關心詩總廢。’皆如鐘磬在簴,扣之則應。”
(2).佛教法器。 金 王庭筠 《超化寺》詩:“隔竹微聞鐘磬音,墻頭脩緑冷陰陰。”
(3).指鍾、磬之聲。 金 趙亮功 《甘露寺》詩:“別後聞鐘磬,山陰空夕陽。”
(1).鍾和磬。古代禮樂器。《禮記·檀弓上》:“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有鐘磬而無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史記·樂書》:“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乾戚旄狄以舞之。”
(2).鍾和磬。借指禮樂。 清 歐榘甲 《新廣東》五:“ 滿清 之入關,孰不有 漢 人為之功狗,以剗滅銷磨華種,以奉異族之鐘磬哉!”
(3).鍾和磬。佛教法器。 唐 岑參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題惠淨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詩:“猿鳥樂鐘磬,松蘿泛天香。” 巴金 《秋》二五:“他走到家不過五六十步的光景,忽然一陣鐘磬聲和念佛聲送進他的耳里來。”
中禮
適中、合度的禮儀。《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天產作陰德,以中禮防之;以地產作陽德,以和樂防之。” 賈公彥 疏:“禮言中者,凡人奢則僭上,儉則逼下,禮所以制中,使不奢不逼,故以禮為中也。” 宋 徐鉉 《奉和宮傅相公懷舊見寄》詩:“師資 禝契 論中禮,依止 山公 典小銓。”
合乎禮儀。《禮記·射義》:“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 宋 王讜 《唐語林·容止》:“﹝ 盧釣 ﹞種賀上前,舉止中禮。” 清 鈕琇 《觚賸·高宮詹》:“出入禁闥,從容中禮。”
六時
(1).攻伐他國的六種時機。《逸周書·武紀》:“伐國有六時、五動、四順。間其疏,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約,此謂六時。”
(2).佛教分一晝夜為六時: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乃起九層磚墖,形相巍然,六時虔拜。” 吳兆宜 註:“《龍樹十住論》:菩薩晝夜各有三時,於此六時禮拜十方諸佛。”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六時合成一日一夜,晝三夜三。” 唐 李商隱 《題白石蓮華寄楚公》詩:“白石蓮花誰所共?六時長捧佛前燈。” 清 錢謙益 《仙壇倡和詩》之三:“已悔六時違淨業,誰傳四始立詩宗。”
(3).古分一晝夜為十二時,晝夜分言,則謂“六時”。常以指白日。《南齊書·武帝紀》:“喪禮每存省約,不須煩民。百官停六時入臨,朔望祖日可依舊。”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五娘到京知夫行蹤》:“七寶樓晶光耀日,六時里頻響洪鐘。” 清 周亮工 《須江延醫》詩:“過嶺人傳多瘴癘,六時茗粥自兢兢。”
王阜名句,游烏石山清泠台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