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吳光的《句》
全文:
彈壓京畿賢大尹,藩宣上國古賢侯。
參考注釋
彈壓
鎮壓;制服
當局派軍隊彈壓
京畿
國都和國都周圍的地方
視學京畿。——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大尹
(1). 春秋 、 戰國 時 宋 官名。《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聽政,因大尹以達。” 杜預 註:“大尹,近官有寵者。六卿因之以自通達於君。”《戰國策·宋策》:“謂大尹曰:‘君日長矣,自知政,則公無事。公不如令 楚 賀君之孝,則君不奪太后之事矣,則公常用 宋 矣。’”
(2). 新莽 時稱郡太守為大尹。《漢書·王莽傳中》:“改郡太守曰大尹。”《後漢書·劉盆子傳》:“ 赤眉 遂寇 東海 ,與 王莽 沂平 大尹戰,敗,死者數千人。”
(3).對府縣行政長官的稱呼。 唐 韓愈 《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銘》:“﹝ 董溪 ﹞選參軍 京兆府 法曹,日伏階下,與大尹爭是非。大尹屢黜己見,歲中奏為司録參軍。”《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大尹看了,大怒道:‘帝輦之下,有這般賊人!’”《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那 蘇雲 自小攻書,學業淹貫,二十四歲上,一舉登科,殿試二甲,除授 浙江 金華府 蘭溪縣 大尹。”
藩宣
(1).比喻衛國重臣。語本《詩·大雅·崧高》:“四國於蕃,四方於宣。” 馬瑞辰 通釋:“‘宣’,當為‘垣’之叚借……‘四國於蕃,四方於宣’猶《板》之詩:‘價人維藩,大師維垣’也。” 唐 白居易 《杭州刺史謝上表》:“合當鼎鑊之誅,尚忝藩宣之寄。” 宋 秦觀 《代謝敕書獎諭表》:“因緣肺腑之親,昧冒藩宣之寄。”《續資治通鑑·元泰定帝泰定二年》:“臣小國藩宣之寄,猶懼不任,乞付於子,況朝廷之上相哉!敢以死請。”
(2).用以指藩國、藩鎮。 唐 白居易 《崔群可秘書監分司東都制》:“輔弼藩宣,不失其道。”
上國
(1).指國都以西的地區。《左傳·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簡上國之兵於 宗丘 。” 杜預 註:“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
(2). 春秋 時稱中原各諸侯國為上國,與 吳 楚 諸國相對而言。《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吳子 ﹞使 延州來 季子 聘於上國,遂聘於 晉 ,以觀諸侯。” 孔穎達 疏引 服虔 曰:“上國,中國也。蓋以 吳 辟在東南,地勢卑下,中國在其上流,故謂中國為上國也。”《國語·吳語》:“ 越 滅 吳 ,上征上國。” 韋昭 註:“上國,中國也。” 三國 魏 陳琳 《檄吳將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國,與 晉 爭長。” 清 劉大櫆 《送張福清序》:“昔在自古, 閩 粵 不齒於上國。”
(3).外藩對帝室或朝廷的稱呼。《後漢書·陳蕃傳》:“夫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應分土,藩屏上國。” 李賢 註:“上象四七,謂二十八宿各主諸侯之分野,故曰下應分土,言皆以輔王室也。”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鶻可汗文》:“撫有九姓,制臨一方,氣吞諸戎,名播上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惟 布達拉 一區,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華夏 ,故 吐番贊普 都之,以鞭撻四夷,抗衡上國。”
(4).指京師。 南朝 梁 江淹 《四時賦》:“憶上國之綺樹,想 金陵 之蕙枝。”《資治通鑑·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內無事,自上國來者,皆言天子聰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諸侯子孫專地。” 胡三省 註:“時藩鎮竊據,自比古諸侯,謂京師為上國。”《紅樓夢》第四回:“ 薛蟠 素聞得都中乃第一繁華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機會,一來送妹待選,二來望親,三來親自入部銷算舊賬,再計新支,--其實只為遊覽上國風光之意。”
古賢
古代賢人。《後漢書·方術傳上·謝夷吾》:“方之古賢,實有倫序。”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應詔詩表》:“以罪棄生,則違古賢夕改之勸。” 晉 盧諶 《贈劉琨》詩:“桓桓撫軍,古賢作冠。” 清 方苞 《書考定<文王世子>後》:“先聖之經,古賢之記。”
吳光名句,句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