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陸游的《聞虜亂有感》
全文:
前年從軍南山南,夜出馳獵常半酣。
玄熊蒼兕積如阜,赤手曳虎毛毿毿。
有時登高望鄠杜,悲歌仰天淚如雨。
頭顱自揣已可知,一死猶思報明主。
近聞索虜自相殘,秋風撫劍淚丸瀾,雒陽八陵那忍說,玉座塵昏松柏寒。
儒冠忽忽垂五十,急裝何由穿褲褶?羞為老驥伏櫪悲,寧作枯魚過河泣。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儒冠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沛公 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韓愈 《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猶思脫儒冠,棄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傳》:“﹝ 鄧生 ﹞詬公謂:‘若乃養馬,而我職弟子員,冠儒冠。’”
(2).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宋 王禹偁 《謝宣賜表》:“儒冠之榮,無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蕭賡九北歸》詩:“ 長乾 一見喜且悲,儒冠端被虛名誤。”
忽忽
(1) 失意貌
忽忽如狂。——《漢書·李廣蘇建傳》
(2) 時間快速飛逝的樣子
離開杭州,忽忽又是一年
急裝
(1).急速整裝。《漢書·趙充國傳》:“將軍急裝,因天時,誅不義,萬下必全,勿復有疑。” 漢 劉向 《列仙傳·呼子先》:“臨去,呼酒家嫗曰:‘急裝。’”
(2).扎縛緊湊的裝束。《宋書·沉慶之傳》:“ 慶之 戎服履靺縛絝入,上見而驚曰:‘卿何意乃爾急裝?’” 清 唐孫華 《壽朱雪鴻七十》詩:“急裝短袖不宜身,風貌居然古逸民。”
何由
亦作“ 何繇 ”。1.從何處,從什麼途徑。《楚辭·天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僕雖嚚頑,願從足下。雖然,何由而自達哉!” 唐 王昌齡 《送韋十二兵曹》詩:“出處兩不合,忠貞何由伸?”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 晉 張華 有鸚鵡,每出還,輒説僮僕好惡。一日,寂無言; 華 問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魯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瀨修竹茂林》詩:“美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宋書·沉慶之傳》:“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成?” 明 劉基 《次韻和脫因宗道感興》詩之三:“路遠無羽翼,何由得飛還?”《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稍加責罰,此輩就到家主面前輕事重報,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著意防範,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有雲 太倉 王宮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無損。然與《玉版》對觀,無少差,信為《玉版》未損時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剝漶?或造物忌之邪?”
陸游名句,聞虜亂有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