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轉溪流石徑斜,招攜只履到僧家
巫三祝 《白雲寺》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巫三祝的《白雲寺》
全文:
宛轉溪流石徑斜,招攜只履到僧家。
缸挑銀粟三更火,座擁金蓮萬劫花。
□動□因風起滅,燈傳不用□喧譁。
趺跏定後無餘事,閒對青山眺晚霞。
參考注釋
宛轉
(1) 圓場;圓成
店主八折了五兩銀子,沒處取討,索性做個宛轉。——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2) 輾轉
路宛轉石間。——《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宛轉而不臥
(3) 婉轉
溪流
山間的小股水流;溪水
石徑
亦作“ 石逕 ”。山間石路。 南朝 宋 鮑照 《出自薊北門行》:“鴈行緣石逕,魚貫度飛梁。”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汝水》:“巖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徑崎嶇,人蹟裁交。” 唐 杜牧 《山行》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三國演義》第一一九回:“馬到山根斷,兵來石徑分。”
招攜
亦作“ 招擕 ”。 1.招引尚未歸心的人。《左傳·僖公七年》:“招攜以禮,懷遠以德。” 杜預 註:“攜,離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君道》:“悅近以懷遠,修文以招攜。” 宋 蘇軾 《鄧義叔主客郎中王諤水部郎中制》:“通商惠農,水政為急,而招攜柔遠,賓客之事亦重矣。”
(2).安撫,招安。《魏書·安豐王猛傳》:“頻經師旅,人物凋弊, 延明 招攜新故,人悉安業,百姓鹹附。”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重與玉太尉書》:“凡諸部曲,竝使招攜,投赴戎行,前後雲集。”《周書·長孫儉傳》:“因序 梁國 喪亂,朝廷招擕之意。”《隋書·宇文化及傳》:“乃東北趣 聊城 ,將招攜 海曲 諸賊。” 宋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招攜戶口,檢責漏田。”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五:“初遇賊,擊敗之。隨廣發牌諭招攜逆黨。”
(3).招邀偕行。 南朝 宋 謝惠連 《搗衣》詩:“美人戒裳服,端飾相招攜。”《北齊書·文襄帝紀》:“至於才名之士……每山園游燕,必見招擕。” 宋 林逋 《寄題歷陽馬仲文水軒》詩:“紅燭酒醒多聚會,粉箋詩敵幾招攜。” 清 唐孫華 《同宋藥洲太史登滕王閣》詩:“ 閻公 賓客今寂寞,幸有勝友能招攜。”
只履
一隻芒鞋。《五燈會元·東土祖師·初祖菩提達摩祖師》:“﹝ 達摩 ﹞端居而逝……葬 熊耳山 。起塔於 定林寺 。後三歲, 魏 宋雲 奉使西域回,遇祖於 蔥嶺 ,見乎攜隻履,翩翩獨逝。 雲 問:‘師何往?’祖曰:‘西天去!’”後以“隻履”為僧人送行或追悼亡僧之典。 唐 牟融 《送僧》詩:“煙水浮杯渡,雲山隻履行。” 明 屠隆 《曇花記·檀施積功》:“隻履踏天涯,西去誰家。回頭不戀舊繁華。白馬青牛看並駕,覺路無差。”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讀子二》:“若本不合來,而竟來,吾恐隻履歸時,未必肉身而西也。”
僧家
(1).僧人,和尚。 唐 崔峒 《題崇福寺禪師院》詩:“僧家競何事,掃地與焚香。”《初刻拍案驚奇》卷六:“色中餓鬼是僧家,尼扮繇來不較差。”《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就是我們僧家賺個幾百錢香錢,也化的是十方施主的,沒化你的!”
(2).指僧院。 唐 韓愈 《題秀禪師房》詩:“橋夾水松行百步,竹牀莞席到僧家。” 唐 白居易 《僧院花》詩:“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
巫三祝名句,白雲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