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何轉書的《合江樓和曾幻然四偈並呈雪和尚》
全文:
高樓臨大河,河水東北流。
虎帳列嚴戟,馬鳴風颼颼。
山麓有大墓,松柏夾道周。
石人相對笑,賢哲皆荒邱。
海上三青鳥,安石五色榴。
棲遲惡水下,搖落炎海陬。
感物失所託,彌生我百憂。
君子貴早達,萬毛歸一裘。
大覺付遺囑,任重在舍舟。
荷爾前驅力,追隨馬祖游。
參考注釋
感物
(1).謂有感於怪異之事。《文選·班彪<王命論>》:“是以 王 武 感物而折契, 呂公 覩形而進女。” 李善 註:“《漢書》曰: 高祖 常從 王媼 、 武負 貰酒,時飲醉臥, 武負 、 王媼 見其上常有怪。”
(2).見物興感。 唐 韓愈 《薦士》詩:“念將決焉去,感物增戀嫪。”《詩刊》1977年第11期:“即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感物詠志耳。”
(3).感動或感化他物。 漢 班固 《幽通賦》:“精通靈而感物兮,神動氣而入微。”《後漢書·邳彤傳》:“一夫荷戟大呼,則千里之將無不捐城遁逃,虜伏請降。自上古以來,亦未有感物動民其如此者也。” 明 劉基 《書紹興府達魯花赤九十子陽德政詩後》:“政之感人,猶氣之感物也。”
失所
(1) 失去安身之處
流離失所
(2) 失當
百憂
種種憂慮。《詩·王風·兔爰》:“我生之初尚無造,我生之後逢此百憂。” 晉 劉琨 《答盧諶書》:“負杖行吟,則百憂俱至,塊然獨坐,則哀憤兩集。” 唐 杜甫 《寄杜位》詩:“近聞寬法離 新州 ,想見懷歸尚百憂。” 宋 歐陽修 《秋聲賦》:“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 清 金農 《題何山人琦活埋庵》詩:“一日百憂生,戚戚獨繭蠶。”
何轉書名句,合江樓和曾幻然四偈並呈雪和尚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