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寄的《晚下三峰》
全文:
清晨登三峰,不知高若茲。
青天實咫尺,凡骨焉能梯。
回觀萬象妙,頓忘所歷疲。
千尺㠉第一,高崖勢倒垂。
阻絕登峰路,如與人相持。
冉冉回心字,至今使我危。
井底垂鐵綆,風雨藏蛟螭。
寄目於手足,左右相因依。
入㠉篆壁蝸,出㠉摩空翬。
飛猿一線過,犁溝險倍之。
面削不受屐,額凸綆難施。
天然得霤道,深闊稱一犁。
相傳老君力,再拜溝旁祠。
溝上最險者,二匾勢傾攲。
蒼龍嶺嶄甚,萬丈豎深溪。
長劍倚天外,此語善品題。
三峰無此嶺,萬古知是誰。
如人伸一臂,接引其下為。
早與眾人約,部伍宜整齊。
隘處魚貫上,坦處雁行馳。
勝境輟行玩,歧路告眾知。
議會然後進,庶幾免參差。
豈知烏合輩,難束以程規。
鳥分而獸散,各自為東西。
宗土祠以上,更無一人隨。
獨笑蓮花巔,綱尋洗頭池。
身與雲俯仰,目盪天四陲。
書生眼孔小,易題山水詩。
一邱與一壑,下筆兢淋漓。
見此大山水,氣奪難措辭。
或題數千言,通套而支離。
我來書所見,聊以備追思。
參考注釋
一線
見“ 一線 ”。
亦作“ 一綫 ”。1.一根線,亦形容細長如線。 唐 杜甫 《至日遣興》詩之一:“何人錯憶窮愁日,愁日愁隨一線長。” 宋 蘇軾 《司馬溫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終朝,而一線之溜可以潦石者,一與不一故也。” 元 薩都剌 《鸚鵡曲》:“覺來粉汗濕香臉,一線新紅枕痕淺。” 明 唐寅 《曉起圖》詩:“曉鴉無數盤旋處,緑樹枝頭一線紅。” 毛澤*東 《菩薩蠻·黃鶴樓》詞:“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2).比喻相承或相關事物之間的脈絡。《東周列國志》第六一回:“ 尹公佗 學射於 庾公差 , 公差 又學射於 公孫丁 ,三人是一線傳授。”《續資治通鑑·宋理宗紹定四年》:“毋竝進君子小人以為色荒,毋兼容邪説正論以為皇極,以培養國家一線之脈,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清 宋潛虛 《徐節婦傳》:“彼公侯將相跨州連郡,曾未有一如 徐 氏婦者,抱三尺之孤,挽一線之緒,而使之復興,豈不悲哉!”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其學界為螺線形,雖千變萬化,殆皆一線所引也。”
(3).形容極其細微。 金 元好問 《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悞半生。” 清 曹寅 《重題晚研跋後兼傷懷南洲》詩之三:“酒邊花外打乖人,劫後剛回一線春。”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三節:“若是乎兩 漢 之以著述鳴者,惟 江都 龍門 二子,獨有心得,為學界放一線光明而已。” 艾蕪 《人生哲學的一課》:“這是一線生機,我記好街名廠名就去了。”
(4).第一線。指作戰的最前線,亦指從事實際工作的基層。
犁溝
在地上犁成的溝
李寄名句,晚下三峰名句
名句推薦
無心便是歸真日,奼女河車總謾傳
李覯《書 * 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