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體·其一·七德舞(美撥亂陳王業也)》
全文:
武德中作破陳樂,貞觀初重製舞圖。
詔魏徵等歌詞撰名曰七德,以示開國之鴻謨。
七德破陳是一是二終莫辨,然魏徵既為之詞,何又稱徵諦觀。
九功之舞至於七德,破陳俛首弗視乎。
楊隋失鹿其政亂,英雄並逐之亦指草澤崛起徒。
太宗以隋宮人劫父留守之職叛,縱經親戰而成功業,其興究異漢高明祖夫。
豈如我朝慶隆舞,肇興長白之神區。
雖亦曾受明封號,不過羈縻外臣,較彼食毛踐土之民殊。
以是論之,即漢高明祖亦莫及,七德之舞奚足比擬本朝王業之規模。
慶隆舞,祖宗開創艱難謹記諸。
太祖薩爾滸之戰,立破明兵二十萬,太宗松山杏山之戰,殲明兵五萬而有餘。
是皆懿親藎臣,同心戮力邀天佑,至今追憶猶欲淚墮予。
及我世祖入京都,實得之流寇為明雪仇,而有大德於彼應感吾。
慶隆舞,皇清億萬斯年,子子孫孫應憶列祖創業艱難初。
參考注釋
七德
(1).指武功的七種德行。《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梁書·武帝紀》:“大司馬攸縱自天,體茲齊聖,文洽九功,武苞七德。” 唐 柳宗元 《柳州賀破東平表》:“五兵永戢,七德無虧。” 明 楊慎 《鳳賦》:“覽七德,律五音,通天祉,應地靈。”
(2).指文治的七種德行。《國語·周語中》:“尊貴、明賢、庸勛、長老、愛親、禮新、親舊……若七德離判,民乃攜貳。” 韋昭 註:“七德,謂尊貴至親舊也。”
(3).指詩歌的七種特性。 唐 皎然 《詩式·詩有七德》:“一識理,二高古,三典麗,四風流,五精神,六質乾,七體裁。”
(4). 隋 唐 時舞名。又樂曲名。《隋書·音樂志上》:“帝御茶果,太常丞跪請進舞《七德》,繼之《九序》。”《舊唐書·音樂志一》:“癸巳,奏《七德》、《九功》之舞,觀者見其抑揚蹈厲,莫不扼腕踴躍,凜然震竦。”《舊唐書·音樂志一》:“立部伎內《破陣樂》五十二遍,修入雅樂,祇有兩遍,名曰《七德》。”參見“ 七德舞 ”。
一是
(1).一概。《宋史·選舉志六》:“ 度宗 鹹淳 六年,命參酌舊制,凡文武官一是以公勤廉恪為主。”
(2).謂一切。 魯迅 《書信集·致許壽裳》:“昨得手札,屬治心學,敬悉一是。”
(3).猶言統一的標準。《宋史·食貨志上一》:“時有古今,世有升降,天地生財,其數有限,國家用財,其端無窮,歸於一是,則‘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之外,無他技也。”《明史·刑法志一》:“律所不載者,則聽之於敕,故時輕時重,無一是之歸。”
(4).全憑。《儒林外史》第十回:“央媒拜允,一是二位老爺揀擇。”
魏徵
魏徵(580-643) : 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鉅鹿(今河北巨鹿西北)人,後移居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西)。隋末參加瓦崗軍,後又被竇建德重用。入唐後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太宗即位後,被破格提拔為諫議大夫,參預朝廷大事。先後上諫二百多次,屢勸太宗以隋亡為鑑,“居安思危”。諦觀
審視,仔細看。《百喻經·伎兒著戲羅剎服共相驚怖喻》:“時行伴中從睡寤者,卒見火邊有一羅剎,竟不諦觀,捨之而走。”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六:“予登 羅漢閣 ,取 禪月 親作本諦觀竟日,其間有極破碎糜爛者,筆法高妙,相貌古怪。” 清 譚嗣同 《仁學》十三:“今夫目力所得而諦觀審視者,不出尋丈,顧謂此尋丈遂足以極天下之所至,無復能有餘,而一切因以自畫,則鮮不謂之大愚。” 郭沫若 《雄雞集·關於白樂天》:“便以一種‘愛真能助’的心情,而生出了所謂諦觀,不願意在舊社會中隨波逐流而超然自適。”
乾隆名句,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體·其一·七德舞(美撥亂陳王業也)名句
名句推薦
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夏明翰《就義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