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王佐(汝學)的《檳榔》
全文:
九夏霜花自作春,三秋青子漸宜人。
雲籠瑞鳳巢中卵,雨洗驪龍頷下珍。
簇簇萬房看去好,圓圓千顆摘來新。
莊翁待價閒開圃,海賈尋村遠問津。
清望已聞天北極,高情惟戀海南濱。
若於赤縣評佳果,合與青皇作外臣。
四海分身皆有澤,九州開眼更無鄰。
借看榔子為尊屬,浪與浮留結至親。
綠玉嚼香風味別,紅潮登頰日華勻。
心含湛露滋寒齒,色轉丹脂點絳唇。
已許神農供佐使,更資周禮相婚姻。
濟人不限南而北,為禮能諧晉與秦。
交際舉先賓敬主,儀文從次主酬賓。
唐虞揖遜遺風在,滕薛爭雄往跡湮。
陸羽斂經推首出,杜康倒海逐芳塵。
豈唯軟飽能為醉,莫道常飢不潤身。
晚景劉郎當自富,內家兄弟莫嫌貧。
參考注釋
九夏
(1).古樂名。《周禮·春官·鍾師》:“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裓夏》、《驁夏》。” 鄭玄 註:“九夏皆詩篇名,頌之族類也。此歌之大者,載在樂章,樂崩亦從而亡。”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九夏樂章》:“九夏皆門庭之樂也。《周禮·大司樂》:‘王出入則令奏《王夏》;屍出入則令奏《肆夏》;牲出入則令奏《昭夏》。’出入,謂出門入門也。”《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六·唐祀九宮貴神樂章》:“金奏九夏,圭陳八薌。”
(2).夏季,夏天。 晉 陶潛 《榮木》詩序:“日月推遷,已復九夏。” 唐 太宗 《賦得夏首啟節》:“北闕三春晚,南榮九夏初。”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行樂》:“九夏則神耗氣索,力難支體。”
(3).九州華夏。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回:“前因民軍起事,各省回響,九夏沸騰。”
霜花
亦作“ 霜華 ”。1.即霜。霜為粉末狀結晶。花,指物之微細者。故稱。 唐 戴叔倫 《獨坐》詩:“二月霜花薄,羣山雨氣昏。”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三折:“雲淡晚風輕,露冷霜華重。” 杜鵬程 《鐵路工地上的深夜》:“ 老趙 把住方向盤望著前方,公路兩旁的小樹和枯草上掛滿霜花。”
(2).皎潔的月光。 唐太宗 《秋暮言志》詩:“朝光浮燒夜,霜華浄碧空。”
(3).閃著寒光的鋒刃。亦指鋒刃閃著的寒光。 明 夏完淳 《錢漱廣為余內兄弟死絕句》之五:“看君壁上龍鳴劍,依舊霜花夜夜深。” 清 陸楣 《滿江紅·松源署中除草得斷鏃》詞:“斸蒼苔,磨洗認霜華,悲陳刼。”
(4).喻指白色鬚髮。 唐 溫庭筠 《達摩支曲》:“舊臣頭鬢霜華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宋 梅堯臣 《依韻和永叔感興》之五:“歡樂既未能,鬢髮霜花易。” 明 張居正 《答中溪李尊師論禪書》:“今不意遂已五旬,霜華飛滿鬚鬢。” 清 孫枝蔚 《歸來》詩之二:“囊中羞澀還如故,贏得霜華上髩鬚。”
三秋
(1) 指秋收、秋耕、秋播
(2) 指秋季的三個月
(3) 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
(4) 指三年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只言期一載,誰謂歷三秋!——李白《江夏行》
青子
(1).橄欖的別稱。 宋 蘇軾 《橄欖》詩:“紛紛青子落紅鹽,正味森森苦且嚴。”《說郛》卷八一引 宋 史繩祖 《學齋呫嗶·詩人詠物》:“蓋凡果之生也必青,及熟也必變色……惟有橄欖雖熟亦青,故謂之青子。”
(2).指梅實。 宋 范成大 《梅譜》:“頃守 桂林 ,立春梅已過,元夕則嚐青子。” 清 厲鶚 《落梅用二宋落花韻》之一:“緑陰青子差堪念,不道空枝更可傷。”
(3).泛指尚未黃熟的果實。 宋 張先 《傾杯·吳興》詞:“芳菲故苑。深紅盡、緑葉陰濃,青子枝頭滿。” 元 虞集 《題柯敬仲畫》詩:“棠梨樹高青子落,碧花翠蔓縈牽牛。”
宜人
氣候或溫度令人舒適的;溫和或溫暖的
溫和宜人的夏夜
王佐(汝學)名句,檳榔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