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任連帥,指顧寧一方

呂陶送吳龍圖歸闕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呂陶的《送吳龍圖歸闕》

全文:
蜀山千尋立,奇勢凌穹蒼。
岷水萬里走,怒流吞滄浪。
南連楚越腹,北際秦隴吭。
乾坤所造作,險固天下彊。
四境高與深,沃野蟠中央。
天時少凶旱,地力宜耕桑。
生齒萬億計,貲貨豐且穰。
運載實內府,重車不停箱。
公廩己腐粟,私家始餘糧。
恬然禮義俗,杳在無何鄉。
王澤或壅閉,土風亦悲涼。
所以二僭偽,草木罹凋傷。
繼有三盜起,氛埃屢飛颺。
耳目殊未遠,本末猶可詳。
朝廷任連帥,指顧寧一方
聖造爾莫測,恩波但流長。
我公來息蕃,琴瑟更而張。
至誠極愷悌,大事費忖量。
澄撓孰清濁,中和匪柔剛。
蜀人自荷戴,頌口殊鏘洋。
仰公若梁棟,愛公比琳琅。
謂宜立大廈,豈特為圭璋。
願公保遐福,堅厚如陵岡。
期公享眉壽,歲月過綺黃。
或吐藥石論,百脈除膏肓。
或執陶冶柄,四序時雨暘。
歌德動金石,書勛滿旂常。
輿意信如此,惟公協行藏。
清風聳朝野,闊步由康莊。
昔為御史時,率先問豺狼。
及其按河患,巨奸縮鋒鋩。
邊兵好掎角,公令無出疆。
獄奏或反汗,公嗟為飛章。
斯事最卓犖,輝耀日月旁。
平生寶大節,安肯差毫芒。
都俞既會合,事業尤輝光。
蓋以大臣道,施之輔虞唐。
雅意有餘裕,玩占得黃裳。
此語知者重,不惟談否臧。
稽首告天子,高賢民所望。

呂陶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朝廷

君主接受朝見和處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以君主為首的中央統治機構或君主的代稱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戰國策·齊策》

吾恐上負朝廷,下愧吾師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連帥

(1).古代十國諸侯之長。《禮記·王制》:“十國以為連,連有帥。”《漢書·刑法志》:“十國為連,連有帥……連帥比年簡車。” 唐 柳宗元 《封建論》:“於是有方伯、連帥之類,則其爭又有大者焉。”

(2).泛稱地方高級長官。 唐 代多指觀察使、按察使。 北周 庾信 《周隴右總管長史贈太子少保豆盧公神道碑》:“尋加侍中,外總連帥,威振百城。” 唐 崔立言 《醉中謔浙江廉使》詩:“山夫留意向丹梯,連帥邀來出藥畦。” 清 孔尚任 《神傘行》:“又見節制大連帥,皂蓋一雙夾道馳。”

指顧

(1).手指目視;指點顧盼。《漢書·律曆志上》:“指顧取象,然後陰陽萬物靡不條鬯該成。”《舊唐書·鄭畋傳》:“臣始仕從戎,爰承指顧,稟三令五申之戒,預一匡九合之謀。”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江右游日記》:“先躋峯攀磴里許,而至絶頂,則南瞰 西華 ,東瞰夾壁,西瞰南溪,北瞰城邑,皆在指顧。” 清 陳維崧 《喜遷鶯·排悶》詞:“憑高指顧,嘆野水增波,故陵無樹。”

(2).一指一瞥之間。形容時間的短暫、迅速。 漢 班固 《東都賦》:“指顧倏忽,獲車已實。” 宋 蘇軾 《乞詔邊吏無進取及論鬼章事宜札子》:“邊臣賈勇,爭欲立功,以為 河 南之地,指顧可得。” 明 陸粲 《庚巳編·神丹》:“女每有所須,雖遠方非時之物,一指顧間可致。” 朱*德 《攻克石門》詩:“ 石門 封鎖 太行山 ,勇士掀開指顧間。”

(3).猶指揮。《新唐書·趙犫傳》:“自號令指顧,羣兒無敢亂。” 元 鄭光祖 《伊尹耕莘》第三折:“望賢士運神機,施妙策,指顧三軍,保乾坤奠安。”參見“ 指揮 ”。

一方

(1).一邊。多指遠處。《詩·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鄭玄 箋:“在大水之一邊,假喻以言遠。”《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扁鵲 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 司馬貞 索隱:“方猶邊也,言能隔牆見彼邊之人。”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書》:“今果分別,各在一方。” 宋 范成大 《送王仲顯赴瓊筦》詩:“十年五別歲月老,一方萬里音塵稀。”

(2).一處。指所居住的地方。《詩·小雅·角弓》:“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於己斯亡。” 鄭玄 箋:“無善心之人,則徙居一處怨恚之。”《西遊記》第六五回:“經上言三千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 觀音 在 南海 , 普賢 在 峨眉 , 文殊 在 五台 。” 清 顧炎武 《與人書》之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

(3).一個方面;一帶地方。《漢書·終軍傳》:“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齊書·竟陵王子良傳》:“ 齊 有天下日淺,恩洽未布,一方或飢,當加優養。” 宋 歐陽修 《乞獎用孫沔札子》:“其養練士卒,招撫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邊人思之。”《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所以一方懼怕,每年用重價購求一人,赤身綁縛,送到廟中。” 陳沂 《奔襲劉黑七》:“我這下子活捉了他,不僅為我們這一方的老鄉們除了害,我還可以立一個特等功。”

(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禮·考工記·鮑人》:“信而直,則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則是一方緩、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緩、一方急,則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晉書·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奧,不可以一體守也。” 宋 曾鞏 《請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為書札子》:“況於時異事殊,而可以膠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

(5).一種;一類。《慎子·民雜》:“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能去取焉。是故不設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無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訓》:“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 高誘 註:“方,類也。”《西京雜記》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藝,居接士之館。”

(6).猶言一種方法。《呂氏春秋·君守》:“今之為車者,數官然後成。夫國豈特為車哉,眾智眾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車也。” 高誘 註:“方,道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養氣》:“雖非胎息之邁術,斯亦衛氣之一方也。”

(7).一種配方或藥方。《南齊書·虞悰傳》:“ 悰 善為滋味,和齊皆有方法……上就 悰 求諸飲食方, 悰 秘不肯出。上醉後,體不快, 悰 乃獻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遊記》第七九回:“朕得一疾,纏*綿日久不愈。幸國丈賜得一方,藥餌俱已完備,只少一味引子。”

(8).指東西南北四方之一。 唐 李賀 《北中寒》詩:“一方黑照三方紫, 黃河 冰合魚龍死。”

(9).數量詞。用於方形的東西。 唐 曹松 《碧角簟》詩:“八尺碧天無點翳,一方青玉絶纖塵。”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壺酒,買一方肉。” 元 曾瑞 《留鞋記》第四折:“將繡花鞋一隻、香羅帕一方,揣在小生懷內。”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湘事記·軍事篇二》:“其時都督印信未刊,隨取草紙一方,上書都督 焦 臨時命令,委任某為標統,某為營官,下蓋四正小印。” 臧克家 《罪惡的黑手》詩二:“有的把巧思運入一方石條的花紋,有的持一塊木片仔細地端詳。”

(10).數量詞。用於田地、土地。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榆白楊》:“種榆法:於其地畔種者,致雀損穀;既非叢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種之。” 唐 王建 《上田僕射》詩:“一方新地隔河煙,曾接諸生聽管絃。” 宋 張載 《經學理窟·周禮》:“井田亦無他術,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畫定,使人受一方,則自是均。”

(11).數量詞。指一個方形,猶言一片。 唐 李端 《送從叔赴洪州》詩:“後夜相思處,中庭月一方。” 唐 劉禹錫 《生公講堂》詩:“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12). 宋 代《方田法》,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見《宋史·食貨志上二》及《文獻通考·田賦四》。

(13).一面。表示一個動作跟另一個動作同時進行。 魯迅 《集外集拾遺·關於知識階級》:“至於諸君,是與舊的不同,是二十世紀初葉青年,如在勞動大學一方讀書,一方做工,這是新的境遇。”

(14).指事務上相對的兩個方面之一。 孫中山 《民族主義》第四講:“在戰爭的兩方面,一方叫做協商國,一方叫做同盟國。”

(15).一萬的隱語。詳“ 一乾一方 ”。

呂陶名句,送吳龍圖歸闕名句

詩詞推薦

  • 讀張籍古樂府

    白居易唐代〕張君何為者?業文三十春。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為詩意如何?六義互鋪陳。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讀君
  • 送韓太史使朝鮮二首·其一

    王弘誨明代〕寰宇天開萬曆辰,殊方建節借詞臣。箕封異代恩光舊,漢詔重熙景命新。遼海月明秋出塞,鴨江星動夜通津。波平
  • 贈張處士

    梅堯臣宋代〕聞爾閒於琴,寢處未嘗輟。抱之京師來,豈與工師列。一奏流水聲,落指鳴決決。既曰林壑人,安事塵土轍。
    朝廷任連帥,指顧寧一方 詩詞名句
  • 倦夜

    蘇軾宋代〕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
    朝廷任連帥,指顧寧一方 詩詞名句
  • 失群雁

    盧照鄰唐代〕三秋北地雪皚皚,萬里南翔渡海來。欲隨石燕沉湘水,試逐銅烏繞帝台。帝台銀闕距金塘,中間鵷鷺已成行。先過
  • 和子直聞運使兵部駐節京口寄呈如晦

    陳襄宋代〕南徐新政煥秋陽,九日登臨喜觴。送酒客尋方外士,觀風人是省中郎。千家弦管聞謠俗,萬頃湖山入燕堂。使節未
  • 桂枝香·金陵懷古

    王安石宋代〕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
    朝廷任連帥,指顧寧一方 詩詞名句
  • 白雲法師贊

    釋慧開宋代〕偉哉 * 師,逢難轉堅牢。不因登絕頂,爭見白雲高。
    朝廷任連帥,指顧寧一方 詩詞名句
  • 有感

    彭汝礪宋代〕吾身本山林,艱難知備嘗。天寒負書橐,萬里冒雪霜。山川風借力,道路泥為漿。瘦馬鞭不前,悲歌自慨慷。今也
  • 醉鄉春·小雨

    王翃明代〕數點暗驚窗曉。青我半庭芳草。吹不到,是餘飛,晴影又含初照。風怯剩寒猶峭。燕拾淚香春老。輕翠聚,短絲明
朝廷任連帥,指顧寧一方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