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強至的《贈李熊先輩二首》
全文:
崷崒閩人秀,夫君得最完。
文章醇不雜,氣質渾無刓。
場屋聞新詔,鄉閭正素冠。
天應老賢業,頭角壯年蟠。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場屋
穀場上的小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四》:“有人見黑狐醉臥場屋中。” 王厚禮 王可祥 《一個做了三年生產規劃的合作社》:“除了搞好田間生產以外,又抽出兩千多勞動日參加了其他基本建設,例如填大場、蓋場屋、築壩、開渠、作豆腐、推粉等。”
(1).戲場。 唐 元稹 《連昌宮詞》:“夜半月高絃索鳴, 賀老 琵琶定場屋。”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場屋》:“場屋者,於廣場之中而為屋,不必皆開科試士之地也……故戲場亦謂之場屋。”
(2).科舉考試的地方,又稱科場。 宋 王禹偁 《謫居感事》詩:“空拳入場屋,拭目看京師。” 宋 歐陽修 《送徐生之澠池》詩:“名高場屋已得雋,世有龍門今復登。”《資治通鑑·唐武宗會昌六年》:“ 景莊 老於場屋,每被黜,母輒撻 景讓 。” 胡三省 註:“ 唐 人謂貢院為場屋,至今猶然。”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顏氏》:“閨中人,身不到場屋,便以功名富貴似汝廚下汲水炊白粥。”
(3).引申指科舉考試。 宋 王禹偁 《贈別鮑秀才序》:“或門閥*淪墜者,繼其絶以第之;或場屋衰晚者,哀其窮以與之。” 阿英 《藝術家的故事·重塑杜甫像》:“經過一年多,突然有一個久困場屋、靠‘捻小像’為生的儒生來應募。”
鄉閭
亦作“鄊閭”。1.古以二十五家為閭,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因以“鄉閭”泛指民眾聚居之處。《管子·幼官》:“閒男女之畜,修鄉閭之什伍。”《南齊書·禮志上》:“郡縣有學,鄉閭立教。” 宋 王安石 《原教》:“夫婦者無失其為夫婦也,率是也有賞,不然則罪,鄉閭之師,族酇之長。”
(2).家鄉;故里。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少稱鄉閭,長聞邦國。” 宋 曾鞏 《應舉啟》:“足跡不游於場屋,姓名不署於鄉閭。” 元 秦竹村 《行香子·知足》曲:“壯歲鄉閭,養志閒居。” 清 朱彝尊 《題張上舍劭竹林獨坐圖》詩:“十年不對鄉閭竹,垞北垞南思殺*人。” 清 汪文桂 《秋日同季弟歸里和韻》:“秋深才得返鄊閭,弱弟偕行賦《遂初》。”
(3).鄉親;同鄉。《後漢書·朱儁傳》:“ 儁 以孝致名,為縣門下書佐,好義輕財,鄉閭敬之。”《舊唐書·高季輔傳》:“醜言過行,見嗤於鄉閭;忘義私昵,取擯於親族。” 宋 蘇轍 《巢谷傳》:“予以鄉閭,故幼而識之。” 明 無名氏 《白兔記·祭賽》:“鄉閭來朝賀,社戶保災非。”
素冠
(1).白色的帽子。古代遭凶喪事時所戴。《禮記·曲禮下》:“大夫、士去國,踰竟,為壇位,鄉國而哭,素衣、素裳、素冠。” 孔穎達 疏:“素衣、素裳、素冠者,今既離君,故其衣、裳、冠皆素,為凶飾也。”
(2).《詩·檜風·素冠》:“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 毛 傳:“庶,幸也;素冠,練冠也。”又《〈素冠〉序》:“《素冠》,刺不能三年也。” 毛 傳:“喪禮,子為父,父卒,為母,皆三年,時人恩薄禮廢,不能行也。”後因以“素冠”為對不能克盡孝道者的譏刺語。《晉書·顧和傳》:“吾在常日猶不如人,況今中心荒亂,將何以補於萬分,祇足以示輕忘孝道,貽素冠之議耳。”《北史·孝行傳序》:“斯乃詩人所以思素冠, 孔 門有以責衣錦也。” 宋 王禹偁 《記孝》:“古者大臣有喪,三年不呼其門。故 閔子 腰絰從公,《春秋》謂君使之非也,《素冠》之詩,疾之已甚。”
強至名句,贈李熊先輩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