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為山澤臞,避地依僧寮

葉茂才聽松閣擬陶

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葉茂才的《聽松閣擬陶》

全文:
道勝無喧寂,心遠境自超。
況聞松風清,如奏鹹與韶。
泉聲和松韻,山色增松標。
雲來弄鬆影,月出嬌松梢。
應接不能暇,此景誰來描。
我本淵明徒,未肯輕折腰。
半截滁陽牧,脫屐辭清朝。
願為山澤臞,避地依僧寮
鴻磬樂衎衎,蠖屈亦囂囂。
囂囂非遠俗,在俗心逍遙。
塵襟日以浣,靜理日以饒。
歲寒以君盟,因之訪松喬。
誰為後來者,相與溷山樵。

葉茂才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山澤

(1).山林與川澤。《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史記·貨殖列傳》:“ 漢 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山澤焦枯,草木凋落。” 明 吳承恩 《介祉頌》:“乃若 沉 母太安人者,其天人之交會,而山澤之鐘靈者乎!”

(2).泛指山野。《後漢書·馮衍傳上》:“雖則山澤之人,無不感德,思樂為用矣。”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洧水》:“ 司馬彪 曰: 華陽 ,亭名,在 密縣 。 嵇叔夜 常採藥于山澤,學琴於古人,即此亭也。” 元 柯丹邱 《荊釵記·參相》:“小生一介寒儒,久困山澤。” 清 龔自珍 《皇朝碩輔頌序》:“愳山澤之癯,有不盡知,用敢仰衷國史,作贊二十有一。”

避地

亦作“ 避墬 ”。1.謂遷地以避災禍。《漢書·敘傳上》:“ 始皇 之末, 班壹 避墬於 樓煩 ,致馬牛羊數千羣。”《漢書·敘傳上》:“﹝ 班彪 ﹞知 隗囂 終不寤,乃避墬於 河西 。” 顏師古 註:“墬,古地字。”《後漢書·東夷傳·濊》:“ 漢 初大亂, 燕 、 齊 、 趙 人往避地者數萬口。”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六:“初, 粲 與族兄 凱 避地 荊州 ,依 劉表 。” 宋 文天祥 《指南後錄·東海集序》:“自喪亂後,友人挈家避地。” 清 姚椿 《<喬處士遺集>序》:“嘗避地至吾郡,交幾社諸人。”

(2).猶言避世隱居。《後漢書·郅惲傳》:“﹝ 郅惲 ﹞後坐事左轉 芒 長,又免歸,避地教授,著書八篇。” 李賢 註:“避地,謂隱遁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山中有三精舍,高薨凌虛,垂簷帶空。俯眺平林,煙香在下,水陸寧晏,足為避地之鄉矣!” 明 徐枋 《送笻在師游越》詩:“此行非避地,乘興獨相求。”

依僧

指依附佛門。 唐 韋應物 《題從侄成緒西林精舍書齋》詩:“慕 謝 始精文,依僧欲觀妙。” 宋 劉攽 《中山詩話》:“ 王丞相 嗜諧謔。一日,論沙門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對曰:‘急則抱佛腳。’”

葉茂才名句,聽松閣擬陶名句

詩詞推薦

願為山澤臞,避地依僧寮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