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李昱的《贈蔡正伯二十六句》
全文:
石井田邊讀書處,好山繞屋青無數。
尋常俗客不到門,自得平生隱居趣。
中山蔡君清有餘,拄杖沖寒忽相遇。
升堂磬折延上座,揮麈懸河發談助。
酌君射洪之淥酒,煨以岷山之紫芋。
取琴為我彈赤璧,如此英雄大江去。
起看星斗光闌乾,天風蕭蕭襲衣屨。
方今四海頻戈鋋,與君飄蓬同旅寓。
藤床對月談未了,清晨告別何匆遽。
惜君豈不苦挽留,肯伴山間白雲住。
豈無鮑叔知管仲,亦有陳蕃下徐孺。
臨分握手情依依,聊復揮毫賦長句。
君能別後重相尋,記取門前兩槐樹。
參考注釋
方今
現今;而今
方今之世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庖丁解牛》
四海
(1) 指全國各地
四海為家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三國志·諸葛亮傳》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準
(3) 豪放、豁達
老牛說:“真是大手筆,四海得很”
戈鋋
(1).戈與鋋。亦泛指兵器。《文選·班固<東都賦>》:“元戎竟野,戈鋋彗雲。” 李善 註:“《説文》曰:‘鋋,小矛也。’” 唐 岑參 《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因呈院中諸公》詩:“旌節羅廣庭,戈鋋凜秋霜。” 清 顧炎武 《萊州》詩:“礮甲初傳造,戈鋋已擊屠。” 梁啓超 《變法通議·論變化不知本原之害》:“彼西人之練兵也,其猶壯士之披甲冑而執戈鋋也。”
(2).借指戰爭。 前蜀 杜光庭 《溫江縣招賢觀眾齋詞》:“一方昭泰,四境乂安,疫毒無侵,戈鋋不作。” 宋 文天祥 《高沙道中》詩:“一伻與一校,幸不逢戈鋋。” 清 秦松齡 《滿目》詩:“滿目紅旗載米船,西南何日罷戈鋋。”泛指爭鬥、衝突。 宋 邵雍 《觀棋長吟》:“座上戈鋋嘗擊搏,面前冰炭旋更移。” 明 劉元卿 《賢奕編·證學》:“今人意見相左則衷起戈鋋;格調稍殊則眼分青白。”
飄蓬
隨風飄蕩的飛蓬,比喻漂泊或漂泊的人
飄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熱。——杜甫《鐵堂峽》
身世飄蓬
同旅
同夥;同伴。《晉書·戴若思傳》:“﹝ 若思 ﹞遇 陸機 赴 洛 ,船裝甚盛,遂與其徒掠之。 若思 登岸,據胡牀,指麾同旅,皆得其宜。” 唐 李白 有《游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同旅》詩。
李昱名句,贈蔡正伯二十六句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