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毛澄的《登山》
全文:
線路身常共影爭,蹠穿流血石庚庚。
熟眠虎履尾邊過,層累人重頭上行。
鐵楯風搖黃葉墜,木梯雲滑碧苔生。
回看落日數飛鳥,何處地中聞磬聲。
參考注釋
熟眠
沉睡。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五:“ 吳國 富陽 人 馬勢 婦,姓 蔣 ,村人應病死者, 蔣 輒恍惚熟眠經日,見病人死,然後省覺。” 宋 陸游 《對酒》詩:“方其欲瞑時,如困得熟眠。”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葛巾》:“秉燭夜分,僕已熟眠。”
履尾
踩踏虎尾。喻身蹈危境。《晉書·袁宏傳》:“仁者必勇,德亦有言,雖遇履尾,神氣恬然。” 唐 元稹 《授楊元卿涇原節度使制》:“是以陷犲狼之穴,履尾甚危;蓄鷹鶻之心,卑飛待擊。”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構釁》:“偏這生波濤翻覆招人笑,分明履尾招鬚料。教他明朝整頓 西湖 棹,何日重登御水橋。”參見“ 履虎尾 ”。
層累
(1).亦作“ 層纍 ”。重迭。 明 王錂 《春蕪記·獻賦》:“見 巫山 互折,步巉巖層累,下臨滄漭。” 清 龔自珍 《最錄禪波羅密門》:“層纍盤旋,如鳥道而漸上。”
(2).謂逐層積累。 嚴復 《救亡決論》:“人生之計慮知識,其開也,必由粗以入精,由淺以至奧,層累階級,腳踏實地,而後能機慮通達,審辨是非。”
重頭
(1).詞曲用語。詞的上下片節拍完全相同的稱重頭;散曲中以同一曲調重複填寫幾遍、幾十遍,甚至百遍的亦稱重頭。這種形式,大都用來合述一事,或分詠各事,也有用來演述故事的,如以一百首《小桃紅》來詠唱《西廂》故事等。 宋 劉攽 《貢父詩話》:“﹝ 晏元獻 ﹞有云:‘重頭歌絃響璁琤,入破舞腰紅亂旋。’重頭、入破,皆絃管家語也。” 任訥 《散曲概論》:“詞中前後闋完全相同者謂之重頭……曲中於前後闋首重同一調者,亦稱重頭。蓋借用耳。”
(2).猶從頭。 宋 歐陽修 《與澠池徐宰無黨書》:“《五代史》,昨見 曾子固 議,今卻重頭改換,未有了期。”
上行
(1).上升。《易·謙》:“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漢 王褒 《九懷·通路》:“乘虬兮登陽,載象兮上行。” 宋 袁燮 《資政殿大學士贈少師樓公行狀》:“陛下*體天之下濟,羣臣以卑而上行,歡欣交通,而後天下可為也。”
(2).謂君上的行事。《史記·樂書》“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唐 張守節 正義:“上行謂之風,下習謂之俗。”《新唐書·陸贄傳》:“上行則下從之,上施則下報之,若景附形,若回響聲。”
(3).指上級的指示或命令。《宋史·賈昌朝傳》:“甲可乙否,上行下戾,主將不專號令,故動則必敗。”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保甲·守御救援》:“今奉上行,小民不敢不遵。”
(4).官府文書由下級致上級稱上行。《清會典·禮部五·儀制清吏司》:“凡官文書,上行,下行,平行,各別其制。”
(5).從下游向上遊行駛。如:船舶之從 上海 駛往 武漢 者稱為上行船。
(6).我國鐵路部門規定,列車在幹線上朝著首都方向行駛,在支線上朝著連線幹線的車站行駛,皆謂之“上行”。上行列車編號用偶數,如:14次,82次,104次等。
尊位。《漢書·霍光傳》:“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於上行,餘各以功次坐,而不祿言曲突者。”
(1).上市進貨。《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 史弘肇 道:‘……那裡去偷隻狗子,把來打殺了,煮熟去賣,卻不須去上行。’”《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 合哥 ,你只管躲懶,沒箇長進,今日也好去上行些箇‘山亭兒’來賣。”
(2).謂從業。行,指行業。《醒世恆言·賣油郎獨占花魁》:“ 九媽 要哄她上行,連聲招許多不是, 美娘 只不開口。”按,此指妓*院接客。
毛澄名句,登山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