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潘著的《至正庚辛唱和詩得有字》
全文:
少小客燕趙,南北事奔走。
蓮花與參從,菁莪長生友。
風塵撲人面,荊榛掣人肘。
棄卻頭上冠,歸種門前柳。
門前柳未綠,驀訝驚風吼。
豫章隨飛蓬,喬松若摧朽。
況此初生稊,吹落竟何有。
春陽賴萌動,翠色仍如帚。
還將舊時月,夜夜當窗牖。
始信蔽芾陰,可以覆衰叟。
參考注釋
風塵
(1) 比喻旅途的艱辛勞累
國步初返正,乾坤尚風塵。——杜甫《贈別賀蘭銛》
風塵僕僕
(2) 比喻紛亂的社會或漂泊江湖的境況
風塵知己
(3) 舊指娼妓生涯
淪落風塵
人面
(1).人的臉面。《墨子·明鬼下》:“矧佳人面,胡敢異心。” 孫詒讓 間詁:“人面,言有面目而為人,非百獸貞蟲飛鳥之比也。”《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八:“清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 茅盾 《子夜》一:“軟風一陣一陣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
(2).指人。 漢 桓寬 《鹽鐵論·繇役》:“普天之下,惟人面之倫,莫不引領而歸其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 自實 走了一晌,不見一個人面。” 茅盾 《子夜》十八:“﹝一位年青小姐﹞因為‘不端’被禁錮起來不許見人面!”
(3).猶人情。《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荊榛
(1).亦作“ 荊蓁 ”。泛指叢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蕪情景。 三國 魏 曹植 《歸思賦》:“城邑寂以空虛,草木穢而荊榛。”一本作“ 荊蓁 ”。 唐 李白 《古風》之一:“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 金 元好問 《續小娘歌》之七:“傷心此日河平路,千里荊榛不見人。” 清 吳偉業 《十月下澣宴閬石蒼水齋》詩:“三江風月尊前醉,一郡荊榛笛里聲。”
(2).謂沒入荒野,指逝世。 明 周履靖 《錦箋記·聞訃》:“閨中何意,半道荊蓁,情隔雲泥。”
(3).比喻艱危,困難。《舊唐書·宦官傳·楊復恭》:“吾於荊榛中援立 壽王 。” 元 許謙 《馮公嶺》詩:“胸中芥蒂未盡去,須信坦道多荊榛。”
(4).比喻惡人。 元 麻革 《過陝》詩:“豺狼滿地荊榛合,目斷 中條 是故丘。”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未許其冠帶春秋,遂至夫荊榛天地。” 清 厲鶚 《東城雜記·陳御史元倩》:“手披荊榛,身御魑魅。” 周實 《民立報出版日祝賦》詩:“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荊榛待剪除。”
(5).芥蒂;不快。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笑譚之頃,便起荊榛。”
潘著名句,至正庚辛唱和詩得有字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