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造妙理,離合見同異

李正民送聞人伯封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正民的《送聞人伯封》

全文:
應奉見車工,楊愔逢選士。
古人記半面,落落才一二。
羨君眸子明,洞徹無纖翳。
小吏曛黑來,匆匆便能識。
憶昔到君家,經史肆論議。
簡編討遺忘,指擿須臾至。
別來五六年,學問益純粹。
薦名上天閽,囊錐見鋒銳。
少年好奇偉,萬卷欲盡記。
春官方用賦,所尚在詞藝。
前人存矩矱,雕篆有深意。
寒窗務探討,詎可輕小技。
窮理盡性學,推論良有自。
士方騖場屋,未能臻極摯。
山中有老儒,發藥祛其蔽。
潛心造妙理,離合見同異
我懷伯業能,嗜學忘肉味。
摩笈得異書,事理了無滯。
況子氣方豪,青萍嘗一試。
孜孜其勉旃,青霄將自致。

李正民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心造

(1).佛教語。謂為心所生。 清 張岱 《西湖夢尋·大佛頭》:“色相求如來,鉅細皆心造。我視大佛頭,仍然一莖草。”

(2).泛指主觀想像。 魯迅 《南腔北調集·論“第三種人”》:“生在有階級的社會裡而要做超階級的作家……這樣的人,實在也是一個心造的幻影,在現實世界上是沒有的。” 聶紺弩 《老子的全集》:“ 老子 心造了一些幻象,以為到處都有儒家在迫害他,於是一路風聲鶴唳,踉踉蹌蹌地跑出關去。”

妙理

精微的道理。 三國 魏 曹植 《漢二祖優劣論》:“通黃中之妙理,韜亞聖之奇才。” 唐 杜甫 《晦日尋崔戢李封》詩:“濁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 金 王若虛 《揖翠軒賦》:“物之在天下,皆妙理之所寓也。” 清 黃鷟來 《雨晴游弘濟寺訪蒲庵和尚》詩:“捶鉤暢玄旨,妙理窮指摘。”

合見

謂一同出現,同時出現。《後漢書·律曆志下》:“月有晦朔,星有合見,月有弦望,星有留逆,其歸一也,步術生焉。”

同異

(1). 戰國 時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辯論題,認為事物中存在小同異和大同異兩種。人們對不同事物的認識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這種認識上的同或異,為小同異;而萬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離不開存亡變化,又有完全相異的一面,即各自的變化又不一樣,此為大同異。《莊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別,見有同異,此小同異也。死生交謝,寒暑遞遷,形性不同,體理無異,此大同異也。”參見“ 堅白同異 ”。

(2).相同與不同。《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後有 揚雄 著《方言》,其言大備,然皆考名物之同異,不顯聲讀之是非也。”

(3).指同於世與不同於世;同於己與不同於己。 宋 蘇軾 《謝蘇自之惠酒》詩:“不如同異兩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此輩結黨營私,朋求進取,以同異為愛惡,以愛惡為是非。”

(4).謂差異,不同。《新唐書·張行成傳》:“嘗侍宴,帝語 山東 及 關中 人,意有同異。 行成 曰:‘天子四海為家,不容以東西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稱善。”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蓋 晉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書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豈無同異耶?”

(5).異議。亦指立異議。《三國志·魏志·袁渙傳》“父 滂 ,為 漢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晉 袁宏 《漢紀》:“當權寵之盛,或以同異致禍, 滂 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世說新語·賞譽》“ 王恭 始與 王建武 甚有情,後……致疑隟” 劉孝標 注引《晉安帝紀》:“卿何妄生同異,疑誤朝野。”《晉書·王彬傳》:“ 江州 當人強盛時,能立同異,此非常人所及。”《南齊書·徐孝嗣傳》:“ 孝嗣 文人不顯同異,名位雖大,故得未及禍。”

(6).引申指有異志,叛亂。《宋書·武帝紀下》:“ 謝晦 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南齊書·蕭穎胄傳》:“時軍旅之際,人情未安…… 張熾 從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門 ,城內驚恐,疑有同異。”

(7).指異於己的觀點、見解。《新唐書·儒學傳中·王元感》:“ 李憲 等本章句家,見 元感 詆先儒同異,不懌,數沮詰其言。 元感 緣罅申釋,竟不詘。”

李正民名句,送聞人伯封名句

詩詞推薦

潛心造妙理,離合見同異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