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冬至南郊禮成述事》
全文:
子月一陽旋,天心即見焉。
肅恭修大祀,陟降儼皇乾。
至日三丁會,明禋百辟虔。
告功逢歉屢,彌益凜祈年。
參考注釋
肅恭
端嚴恭敬。《書·微子之命》:“恪慎克孝,肅恭神人。”《史記·魯周公世家》:“肅恭明神,敬事耆老。”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又 梁孝王 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 唐 張嘉貞 《北嶽廟碑序》:“高柯古榦,幽蔚蔭翳,俯仰瞻對,精魂肅恭。”《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一進門,早見 安老爺 、 安太太 在院子裡肅恭將事的伺候,教兒婦兩個在院子望空先拜過宗祠。”
大祀
帝王最隆重的祭祀。指祭祀天地、宗廟等。《周禮·春官·肆師》:“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幣,立小祀用牲。” 鄭玄 註:“ 鄭司農 曰:‘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以下。’ 玄 謂,大祀又有宗廟,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嶽,小祀又有司中、風師、山川、百物。”《隋書·禮儀志一》:“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清史稿·禮志一》:“ 清 初定製,凡祭三等:圜丘、方澤、祈穀、太廟、社稷為大祀。天神、地祇、太歲、朝日、夕月、歷代帝王、先師、先農為中祀。先醫等廟,賢良、昭忠等祠為羣祀。 乾隆 時改常雩為大祀…… 光緒 末,改先師 孔子 為大祀。”
陟降
(1).升降,上下。《詩·大雅·文王》:“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 朱熹 集傳:“蓋以 文王 之神在天,一升一降,無時不在上帝之左右,是以子孫蒙其福澤,而君有天下也。” 馬瑞辰 通釋:“《集傳》之説是也……古者言天及祖宗之默佑,皆曰陟降。《敬之》詩曰:‘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監在茲。’此言天之陟降也。《閔予小子》詩曰:‘念茲皇祖,陟降庭止。’《訪落》詩曰:‘紹庭上下,陟降厥家。’此言祖宗之陟降也。天陟降, 文王 之神亦隨天神為陟降。故曰‘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後因以為祖宗神靈暗中保佑之義。 唐 包佶 《祀雨師樂章·迎神》:“陟降左右,誠達幽圓。” 宋 陳亮 《重華宮正謝表》:“付託得人,爰上 唐 家之壽;陟降在帝,孰知 文後 之聲!” 清 唐孫華 《石鼓歌》:“ 尼父 尊 周 本素志,陟降或有神靈游。”
(2).猶往來。 唐 柳宗元 《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鄭序》:“今則囊如懸罄,傭室寓食。方將適千里求仁人,被冒畏景,陟降棧道。”《續資治通鑑·宋仁宗天聖五年》:“大禮史 王曾 言:‘皇帝執玉被袞,酌獻七室,而每室奏樂章,恐陟降為勞,請節宮架之奏。’” 王國維 《觀堂集林·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古又有陟降一語,古人言陟降猶今人言往來,不必兼陟與降二義。”
(3).謂中晷影的長短變化。《新唐書·歷志三上》:“中晷長短,謂之陟降。景長則夜短,景短則夜長。積其陟降,謂之訊息。”
皇乾
猶皇天。《後漢書·黃瓊傳》:“天維陵弛,民鬼慘愴,賴皇乾眷命,炎德復輝。”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上》:“上釋皇乾震動之怒,下解黎庶酸楚之情也。”
乾隆名句,冬至南郊禮成述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