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再集張照春聯字為春朝吉語得詩十三首·其十二》
全文:
日映星輝瑞色臻,彩騰雙闕卿雲新。
太和廣運昭安阜,懋治祥應殿陛春。
參考注釋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廣運
猶廣遠。《書·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孔 傳:“廣謂所覆者大,運謂所及者遠。” 唐 王維 《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詩序:“乾元廣運,涵育無垠。”
猶廣袤。指土地面積。《國語·越語上》:“ 勾踐 之地,南至於 句無 ,北至於 御兒 ,東至於 鄞 ,西至於 姑蔑 ,廣運百里。” 韋昭 註:“東西為廣,南北為運。” 唐 李白 《君道曲》:“大君若天覆,廣運無不至。”
安阜
安定富足。 宋 沉遘 《上兩府二書》:“幸東南偏方,安阜無事。”《元典章·聖政一·飭官吏》:“有撫字盡心,百姓安阜,鈔法流通,政事卓異者,不次旌擢。”《封神演義》第二二回:“但願八方寧息兵燹,萬民安阜樂業。”《清史稿·聖祖紀二》:“朕撫馭區宇,惟以愛養蒼生,俾臻安阜為念。”
祥應
祥瑞的先兆。《漢書·劉向傳》:“考祥應之福,省災異之禍,以揆當世之變。”《後漢書·馬融傳》:“雨露時澍,祥應將至。”
殿陛
(1).御殿前的石階。《後漢書·百官志二》:“﹝羽林郎﹞掌宿衛侍從……本 武帝 以便馬從獵,還宿殿陛巖下室中,故號巖郎。” 宋 歐陽修 《上范司諫書》:“立殿陛之前,與天子爭是非者,諫官也。”
(2).宮殿上和石陛下。喻君主的臣子相見之際。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二》:“不知此制何為而輟,而殿陛之儀,漸相懸以相絶也?”
乾隆名句,再集張照春聯字為春朝吉語得詩十三首·其十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