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兩河經百戰,提攜三衛整偏師

李雲龍送袁元素中丞乞終制南還

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雲龍的《送袁元素中丞乞終制南還》

全文:
當年匹馬赴東陲,軍府重將荊棘披。
跋涉兩河經百戰,提攜三衛整偏師
單于僅挾六騾遁,飛將誰將百騎馳。
一劍獨當寧遠戍,孤軍曾解錦州危。
壇前鵲繞中丞印,帳外龍蟠大將旗。
出塞共驚新破虜,守門仍是舊降夷。
長驅絕漠無遺策,直抵黃龍是夙期。
七載勛名與眾共,孤臣心事有天知。
墨縗久為臨戎借,舟旐恆懷陟屺悲。
未滅匈奴家暇問,愧為人子淚頻垂。
五湖自可容長往,三揖何能當一辭。
故國松楸行入望,北門鎖鑰好誰遺。
胡兒灑酒歡相慶,父老牽衣笑莫隨。
名在毀來無定異,功成身退亦其時。
獨憐一曲丁都護,夜夜關山笛里吹。

李雲龍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跋涉

同“爬山涉水”。形容旅途艱苦

在人煙稀少的地方長途跋涉

兩河

(1). 戰國 秦 漢 時, 黃河 自今 河南 武陟縣 以下東北流,經 山東省 西北隅北折至 河北 滄縣 東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與上游今 晉 陝 間的北南流向一段東西相對,當時合稱“兩河”。《呂氏春秋·有始》:“ 兩河 之間為 冀州 , 晉 也。” 唐 孔穎達 《毛詩正義序》:“ 晉 宋 二 蕭 之世,其道大行; 齊 魏 兩河 之間,茲風不墜。”

(2). 唐 安 史 之亂後,稱 河南 河北 二道為 兩河 。 唐 韓愈 《論捕賊行賞表》:“況今 元濟 承宗 尚未擒滅, 兩河 之地太半未收。” 清 吳偉業 《武林謁同門張石平》:“二室才名官萬石, 兩河 財賦導 三江 。”

(3). 宋 稱 河北 河東 地區為 兩河 。《宋史·李綱傳》:“莫若於 河北 置招撫司, 河東 置經制司,擇有材略者為之使,宣諭天子恩德、所以不忍棄 兩河 於敵國之意。” 清 錢謙益 《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絕句》之一:“ 兩河 三鎮 全輸卻,殘局休論 十六州 。” 鄧方 《論詩》:“哀哀望 兩河 ,獨使人肺酸。”

百戰

多次作戰。《吳子·料敵》:“三軍匈匈,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擊倍,百戰不怠。”《晉書·索綝傳》:“大小百戰, 綝 手擒賊帥 李羌 。” 唐 羅虬 《比紅兒》詩之六九:“幾拋雲髻恨金墉,淚洗花顏百戰中。” 宋 王安石 《烏江亭》詩:“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迴。” 清 昭槤 《嘯亭續錄·超勇親王》:“王陣擒賊首二,皆百戰渠魁,賊帥 小策零 墮騎,裸身跨白駝遁。”

提攜

(1) 牽扶;攜帶

長者與之提攜。——《禮記·曲禮》

及其堤決也,哭聲盈耳,鳧水走避,家人提攜什器,相與掩面淚下,呼天而詈之。——康有為《大同書》

(2) 照顧;扶植

昔年洛陽社,貧賤相提攜。—— 白居易《傷友》

七爺若有心提攜她,我敢賭一個手指,說她會成當代女詩人!——沈從文《王謝子弟》

(3) 提拔

荷蒙提攜

(4) 攜手;合作

我已命國**黨長此繼續與你們提攜。——孫中山《致蘇聯遺書》

(5) 指代小孩

傴僂提攜。——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三衛

(1). 唐 禁衛軍,有親衛、勛衛、翊衛,合稱“三衛”。《新唐書·李密傳》:“當以才學顯,何事三衛間哉。”

(2). 宋 代亦稱三衙為“三衛”。《宋史·職官志六》:“博士掌教道,校試三衛所習文武之藝。” 宋 歐陽修 《鵯鵊詞》:“南衙促仗三衛列,九門放鑰千官入。”參見“ 三衙 ”。

(3). 明 洪武 二十二年(1389年)設 朵顏 、 泰寧 、 福余 三衛於 兀良哈 部落,通稱 兀良哈 三衛,簡稱三衛。後又置 建州 、 海西 、 野人 三衛。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惟 朝鮮 、 琉球 、 安南 及 朵顏 、三衛等受朝廷冊封,貢賦惟謹,比於藩臣。”

偏師

舊時指在主力軍翼側協助作戰的部隊

李雲龍名句,送袁元素中丞乞終制南還名句

詩詞推薦

跋涉兩河經百戰,提攜三衛整偏師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