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紹曇的《偈頌一百一十七首》
全文:
截流機,分涇渭。
清濁淺深,窮源倒底。
三腳驢子弄蹄行,踏過何曾沾著水。
芝峰家醜外揚,也是碓坊洿米。
低聲低聲,牆壁有耳。
座滿江南客,何須唱鷓鴣。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清濁
(1).清水與濁水。《詩·邶風·谷風》“ 涇 以 渭 濁” 毛 傳:“ 涇 渭 相入而清濁異。” 唐 高適 《贈別王七十管記》詩:“隨波混清濁,與物同醜麗。”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妝域》:“蓬卷無根株,渦洄亂清濁。”
(2).喻人事的優劣、善惡、高下等。《史記·吳太伯世家》:“ 延陵季子 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宋雲行紀》:“事涉疑似,以藥服之,清濁則驗。” 宋 蘇軾 《錢君倚哀詞》:“吾將觀子之進退以自卜兮,相行止以效清濁。”
(3).音樂的清音與濁音。《國語·周語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濁之間。”《禮記·樂記》:“倡和清濁,迭相為經。”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震風過物,清濁效響。”
(4).語音的清聲與濁聲。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上:“ 陸法言 著《切韻》,時俗不曉其韻之清濁,皆以 法言 為 吳 人,而為 吳 音也。”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至於填詞一道,則句之長短,字之多寡,聲之平上去入,韻之清濁陰陽,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5).清氣與濁氣。引申以喻天地陰陽二氣。《文選·左思<魏都賦>》:“夫泰極剖判,造化權輿,體兼晝夜,理包清濁。” 李善 註:“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辭·周五聲調曲·宮調曲之一》:“氣離清濁割,元開天地分。”
淺深
(1).深和淺。《禮記·王制》:“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頌讚》:“雖淺深不同,詳略各異,其褒德顯榮,典章一也。” 宋 蘇軾 《學士院試孔子從先進論》:“其志不同,故其術有淺深,而其成功有巨細。” 郭沫若 《羽書集·由“有感”說到氣節》:“悲歌 燕 趙 已消沉,淪落何須計淺深?”
(2).深厚。 宋 蘇舜欽 《啟事上奉寧軍陳侍郎》:“自爾家事細微,必為賙給,使舉族免於流轉,得專孝思,其為惠淺深,以此可見。”
窮源
(1).河流的發源處。 唐 薛能 《黃河》詩:“人間無 博望 ,誰復到窮源?”
(2).窮盡水流的源頭。 宋 梅堯臣 《入澤王河口》詩:“遠水路已別,古汊未窮源。”
(3).亦作“ 窮原 ”。探尋事物的本原。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二:“讀 橫渠 詩,最愛其一篇云:‘學《易》窮源未到時,便將虛寂眇心思。’” 清 魏源 《籌鹺篇》:“夫推其本以齊其末,君子窮原之學也。” 孫中山 《民族主義》第五講:“像這樣宗族中窮源極流的舊習慣,在 中國 有幾千年,牢不可破。”
倒底
(1).副詞。現多作“到底”。猶言總要,總得。《紅樓夢》第五十回:“ 薛寳釵 道:‘倒底分個次序,讓我寫出來。’説著便令眾人拈鬮為序。”
(2).副詞。猶言畢竟,終究。 周素園 《貴州民黨痛史》:“私家財力,倒底不能持久。” 魯迅 《集外集·文藝與政治歧途》:“在生活睏乏中,一面拉車,一面‘之乎者也’,倒底不大便當。” 柳青 《銅牆鐵壁》第十章:“ 銀鳳 倒底是女孩人家,無論如何,早控制不住自己,眼淚珠一顆跟一顆滾下來。”
(3).副詞。表示深究,猶言究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五回:“ 迂奶奶 又頂著問道:‘倒底那個的原告?’” 茅盾 《鍛鍊》六:“他甚至想跑出大門去看看那怪人倒底走了沒有。” 徐遲 《“不過好日子哪天有?”》:“不過,抗戰倒底哪一年結束呢?”
釋紹曇名句,偈頌一百一十七首名句
名句推薦
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孟子《孟子·離婁章句下·第十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