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覺裹頭成大漢,昨來竹馬作童兒

杜荀鶴友人贈舍弟依韻戲和

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杜荀鶴的《友人贈舍弟依韻戲和》

全文:
吾家此弟有何知,多愧君開道業基。
不覺裹頭成大漢,昨來竹馬作童兒
還緣世遇兵戈鬧,只恐身修禮樂遲。
及見和詩詩自好,石公不到更何時。

杜荀鶴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杜荀鶴不覺裹頭成大漢,昨來竹馬作童兒書法作品欣賞
不覺裹頭成大漢,昨來竹馬作童兒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不覺

(1)

(2)

沒有發覺,沒有感覺到

一路景物極佳,也就不覺路途遙遠

(3)

想不到,無意之間

天天作詩著文,天長日久不覺已是著述頗豐

(4)

不禁,不由得

他們兩雙眼好像無意中碰在一起時,兩個都不覺紅了臉。——揚沫《青春之歌》

裹頭

(1).裹扎頭巾;包頭。《北史·僭偽附庸傳·蕭詧》:“又惡見人髮,白事者,必方便避之,擔輿者冬月必須裹頭,夏月則加蓮葉帽。” 唐 韓愈 《寄盧仝》詩:“一奴長鬚不裹頭,一婢赤腳老無齒。”《東周列國志》第八六回:“此事直傳至 魏國 軹邑 , 聶 姊 罃 聞之,即痛哭曰:‘必吾弟也!’便以素帛裹頭,竟至 韓國 ,見 政 橫屍市上,撫而哭之,甚哀。” 沉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西漢畫像磚》:“右中一人著冠子,社會地位或較高。衣著雖僅具輪廓,然人皆約發而不裹頭,一望而知實 西漢 制度。”

(2).猶加冠。古時男子成丁則裹頭巾。 唐 杜甫 《兵車行》:“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仇兆鰲 註:“《二儀實録》:‘古以皂羅三尺裹頭,曰頭巾, 周武帝 裁為襆頭。 鮑氏 曰:時老幼俱戰亡,又括鄉里之少小者,故里正為之裹頭擐甲也。’” 唐 杜荀鶴 《友人贈舍弟依韻戲和》:“不覺裹頭成大漢,昨來竹馬作童兒。”

(3).指出行者攜帶的錢財。《舊唐書·韋嗣立傳》:“凡是封戶,不勝侵擾,或輸物多索裹頭,或相知要取中物,百姓怨嘆,遠近共知。”《資治通鑑·唐中宗景龍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裹頭,謂行槖齎裹以自資者,今謂答頭。裹,古臥翻。”《太平廣記》卷一二六:“ 唐 虔州 參軍 崔進思 ,恃郎中 孫尚容 之力,充綱入都,送五千貫,每貫取三百文裹頭,百姓怨嘆,號天哭地。”

(4).堤防潰決,當決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護堤頭,以防決口被水流繼續沖寬,等待洪水退落以後再進行堵口工程。

大漢

(1). 漢 代人對本朝之稱。大,尊之之詞。 漢 司馬相如 《封禪文》:“ 大漢 之德,逢涌原泉。” 漢 班固 《封燕然山銘》:“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 大漢 之天聲。”

(2).身材高大的男子。 宋 岳珂 《桯史·蘇衢人*妖》:“時 姑蘇 有民家姓 唐 ,一兄一妹,其長皆丈有二尺,里人謂之 唐大漢 。”《三國演義》第一回:“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首歇了。” 老舍 《駱駝祥子》七:“書房裡是那么乾淨雅趣,立著他這么個滿臉血的大漢,非常的不象樣。”

(3).傭工。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二折:“他面前稱大漢,只待背後立高門。”參見“ 二漢 ”。

昨來

近來。 唐 岑參 《河西春暮憶秦中》詩:“別後鄉夢數,昨來家信稀。”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想昨來枉了身心,初間喚做得為夫婦;誰知今日,喚俺做哥哥。”《續資治通鑑·宋神宗元豐四年》:“臣聞昨來西師出界,中綴而還,將下師徒,頗有飢凍潰散。”

竹馬

(1) 兒童玩具,典型的式樣是一根桿子,一端有馬頭模型,有時另一端裝輪子,孩子跨立上面,假作騎馬

(2) 用竹篾紮成的一種道具,用於民間舞蹈竹馬燈

童兒

即僮兒,年歲小的僕人。

攜童兒數人。——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杜荀鶴名句,友人贈舍弟依韻戲和名句

詩詞推薦

不覺裹頭成大漢,昨來竹馬作童兒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