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強至的《送章傳道東歸三十八韻》
全文:
一日或數篇,數日喔一軸。
夫子之於詩,夜補晝不足。
長吟天地間,萬象困題目。
天徒飽其才,而特餒其腹。
聲名三十載,半百事場屋。
今年試春官,淡榜輒不錄。
東風吹殘花,客淚迸京轂。
回頭謝青雲,卻抱來時玉。
河陽謁相公,每見輟飯沐。
贐金實空囊,禮遇駭僮僕。
遂游西諸侯,騎馬度函谷。
長安尋素交,零落半丘木。
惟有終南山,相看似舊綠。
東李雅好客,既親意轉篤。
授館如投家,晨杯繼宵燭。
羸馬殘青芻,飢僮厭餘肉。
予方坐幕府,陷嫉苦流俗。
群吠耳且盈,介立趣頗獨。
得君倍歡然,坦不置邊幅。
論情雖雲晚,聞誼固已夙。
二章初交鋒,懦氣令避縮。
自笑不量力,強和旋取衄。
從此遺形骸,留饌或脫粟。
有酒時招邀,共醉小軒竹。
論議到聖賢,道德富停蓄。
豈比篇章流,煙雲繞心曲。
飄颻走邊城,新禁察儒服。
戎帥不敢延,進退勢俱觸。
六月汗沾衣,幾作窮途哭。
回來臥旅舍,所得不充欲。
鄉思生秋蛩,輕裝遽雲促。
行當買淮田,晚歲謀退築。
予材覺無庸,計慮亦既熟。
無資媚要權,與世背馳逐。
祗合從漁樵。
胡為苟寸祿。
淮吳幸相望,有鄰可容卜。
浩歌老吾生,爭食任雞鶩。
薄宦猶縻人,歸飛羨黃鵠。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論議
(1).對人或事物的好壞、是非等表示意見。《管子·輕重丁》:“父兄相睹樹下,論議玄語,終日不歸。” 唐 韓愈 《與李翱書》:“持僕所守,驅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間,開口論議,其安能有以合乎?”
(2).對人或事物的好壞、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見。亦指思想認識、境界等。《荀子·非相》:“然而﹝ 桀 紂 ﹞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眾,論議之卑爾。” 宋 洪邁 《容齋三筆·賢士隱居者》:“望其容貌,聽其論議,莫不聳然。”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使其羞白心於人前,則不若伏藏其論議,蕩滌穢惡,俾眾清明,容性解之竺生,以起人之內矅。”
(3).議論文。《後漢書·孔融傳》:“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
聖賢
聖人與賢人的合稱;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道德
(1)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道德之歸也有日矣。——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作為校長,他要求在學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標準和禮貌規矩
(2) 合乎道德的
停蓄
亦作“ 停滀 ”。1.停留蓄積。 宋 何薳 《春渚紀聞·泖茆字異》:“故 江 左人目水之停滀不湍者為泖。”《元典章·戶部九·和買》:“諸和買物須驗出產停蓄去處。” 清 趙翼 《甌北詩話·白香山詩》:“ 黃河 之水,無地停蓄,遂歲歲為患。”
(2).深沉。 唐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居閒益自刻苦,務記覽,為詞章,汎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 明 顧養謙 《贈姚安守溫陵李先生致仕去滇序》:“其為人汪洋停蓄,深博無涯涘,人莫得其端倪。” 郭沫若 《羽書集·寫在茶油燈下》:“這呼聲象在千岩萬壑中沖迸著的流泉,蜿蜒,洄沍,激盪,停蓄。”
強至名句,送章傳道東歸三十八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