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剝龍鱗黏碧蘚,枝翹鶴膝糝紅椒

程炎子古梅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程炎子的《古梅》

全文:
水邊山腳友漁樵,梅欲窺人故故招。
樹剝龍鱗黏碧蘚,枝翹鶴膝糝紅椒
詩如老杜吟東閣,夢約逋仙過斷橋。
好待月窗清影瘦,傳他神子上生綃。

程炎子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龍鱗

(1).龍的鱗甲。《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土則丹青赭堊,雌黃白坿,錫碧金銀,眾色炫耀,照爛龍鱗。” 李善 註:“ 郭璞 曰:‘如龍之鱗彩也。’” 呂向 註:“言眾物顏色相照爛然如龍鱗也。”

(2).《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説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後因以“龍鱗”指人主。《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於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任賢》:“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 宋 梅堯臣 《送馬司諫使北》詩:“每逆龍鱗司諫諍,又持旄節使 陰山 。” 明 顧大典 《青衫記·蠻素至江》:“不道龍鱗難逆遭黜降,喜青山正對黃堂。”

(3).指皇帝的袞服,龍袍。 唐 杜甫 《秋興》詩之五:“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 仇兆鰲 註:“龍鱗,謂袞衣之龍章。” 明 謝讜 《四喜記·雙桂聯芳》:“鳴鞘隱隱聲傳,仰見龍鱗日耀。”

(4).像龍鱗的樣子。 漢 揚雄 《甘泉賦》:“金人仡仡其承鍾虡兮,嵌巖巖其龍鱗。” 李善 註:“龍鱗,似龍之鱗也。” 呂延濟 註:“言壯勇之金人飾以龍文,令負鐘虡。”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賦》:“石瓊文而翕赩,山龍鱗而炤爛。” 宋 王禹偁 《和陳州田舍人留別》之五:“道服日斜披鶴氅,藥畦春暖步龍鱗。”

(5).似龍鱗的事物。指水波,漣漪。 晉 郭璞 《江賦》:“溭淢濜溳,龍鱗結絡。” 唐 厲玄 《從軍行》:“戰場收驥尾,清翰怯龍鱗。” 宋 梅堯臣 《汴水斗減寄彥國》詩:“深灘鼇背出,淺浪龍鱗斜。” 明 劉基 《摸魚兒》詞:“碧江風過龍鱗起,天際白雲如絮。”

(6).幼竹。幼竹有籜,如龍鱗狀。 唐 虞世南 《賦得臨池竹應制》:“龍鱗漾 嶰谷 ,鳳翅拂漣漪。”

(7).松檜之屬。松檜之皮如龍鱗,故稱。 唐 王維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 宋 梅堯臣 《檜詠》:“龍鱗已愛松身直,珠實還看柏華垂。”

(8).累累垂垂的葡萄。 唐 劉禹錫 《葡萄歌》:“馬乳帶輕霜,龍鱗曜初旭。”

(9).寶刀名。 三國 魏 曹丕 《劍銘》:“又造百辟露陌刀一,長三尺二寸,狀如龍文,名曰龍鱗。”

碧蘚

(1).青苔。 唐 李商隱 《重過聖女祠》詩:“白石巖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花月痕》第十回:“西北角疊石為山,蒼藤碧蘚,斑駁纏護。”

(2).指綠竹。 唐 權德輿 《崔君墓志銘序》:“築室於 毗陵 ,疏清流,蔭碧蘚,樹藝偃仰,有終焉之志。”

(3).喻霉斑。 唐 杜甫 《八哀詩·故秘書少監武功蘇公源明》:“夜宇照爇薪,垢衣生碧蘚。” 仇兆鰲 註:“碧蘚,猶今人言衣服霉斑。”

鶴膝

亦作“ 鶴厀 ”。1.古代兵器名。矛的一種。《方言》第九:“凡矛骹細如鴈脛者謂之鶴厀。”《文選·左思<吳都賦>》:“家有鶴膝,戶有犀渠,軍容蓄用,器械兼儲。” 劉逵 註:“鶴膝,矛也。矛骹如鶴脛,上大下小,謂之鶴膝。” 唐 陸龜蒙 《練瀆》詩:“鳳押半鶴膝,錦槓雜肥胡。” 清 張景祁 《守城隅·嘆鄉團也》詩:“家藏鶴漆戶犀渠,千金犒賞籌儲胥。”

(2).竹杖;竹枝。 宋 劉克莊 《鵲橋仙·足痛》詞:“此兒害跛,羣兒拍手,次第加公九錫。不消長麈短轅車,但乞取一枝鶴膝。” 金 馬鈺 《戰掉醜奴兒·詠笻杖》詞:“願君粧點逍遙客,鶴膝同隨。” 明 頓銳 《對竹》詩:“何處山泉落石灘,虛檐十箇瘦琅玕。鳳翎搖影三更月,鶴膝敲風一更寒。”

(3).梅枝。 宋 顏奎 《摸魚兒·塵梅》詞:“崢嶸鶴膝翹空勢,取次著花安蕊。” 明 姚淛 《題山陰劉雪湖畫梅》詩:“方看鶴膝出弓梢,復有椒牙生鹿角。”

(4).律詩作法中的八病之一。《南史·陸厥傳》:“ 約 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蠭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宋 蘇軾 《和流杯石上草書小詩》:“蜂腰鶴膝嘲 希逸 ,春蛇秋蚓病 子云 。”

(5).書法病筆名。

程炎子名句,古梅名句

詩詞推薦

樹剝龍鱗黏碧蘚,枝翹鶴膝糝紅椒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