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知天地厭羈留,痴坐忘言不點頭

董嗣杲重嘆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董嗣杲的《重嘆》

全文:
心知天地厭羈留,痴坐忘言不點頭
活脫世間泥塑樣,痴貽江表陸沉羞。
思仙廨竹招蒼鳳,學老溪梅縛翠虬。
歲晚說歸何所待,厚顏安足恥時流。

董嗣杲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董嗣杲心知天地厭羈留,痴坐忘言不點頭書法作品欣賞
心知天地厭羈留,痴坐忘言不點頭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心知

心智。知,同“ 智 ”。《禮記·樂記》:“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 陸德明 釋文:“知,音智。”《舊唐書·柳公綽傳》:“寒暑滿天地之間,浹肌膚於外;好愛溢耳目之前,誘心知於內。” 清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性》:“人之血氣心知,原於天地之化者也。”

猶知心。指好友或情人。 唐 嚴維 《丹陽送韋參軍》詩:“ 丹陽 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唐 李鹹用 《送進士劉松》詩:“滔滔皆 魯 客,難得是心知。” 明 馮夢龍 《山歌·素帕》:“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羈留

(1).羈旅淹留。 唐 李商隱 《搖落》詩:“搖落傷年日,羈留念遠心。” 清 黃景仁 《鸚鵡洲》詩:“繼復愧 正平 ,隨地成羈留。依人而嫚駡,若與性命仇。”

(2).扣留;拘禁。 宋 胡銓 《戊午上高宗封事》:“願斷三人頭,竿之藳街,然後羈留虜使,責以無禮。”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冤獄》:“﹝縣令﹞以此被參揭免官,罰贖羈留而死。” 鄭振鐸 《桂公塘》:“羈留住了他這人,其他都不足畏了。”

痴坐

呆坐。亦謂無變動。 金 元好問 《醉貓圖·何尊師畫宣和內府物》詩:“窟邊痴坐費工夫,側輥橫眠卻自如。” 金 元好問 《醉貓圖·乙未正月九日立春》詩:“十度新正九處家,今年痴坐轉堪嗟。”

忘言

(1).謂心中領會其意,不須用言語來說明。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陳師道 《次韻德麟植檜》:“蕭蕭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慚搜句百無功。”

(2).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於心的友誼。《晉書·山濤傳》:“後遇 阮籍 ,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韓愈 《祭薛中丞文》:“況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須言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言事·抗疏中輟》:“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敘,似乎蛇足。”

點頭

快速地向前低頭;作為 表示而向前低頭

董嗣杲名句,重嘆名句

詩詞推薦

心知天地厭羈留,痴坐忘言不點頭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