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邊定的《送王時敏之京》
全文:
祖餞河水上,離情郁難舒。
彼此諒衷素,值茲孟夏初。
青青河畔草,嘉麥生同墟。
子今京國去,結駟耀通衢。
冠蓋欻交會,連璧粲瓊裾。
既抱貞持操,甘等常人愚。
亮節貴有愛,洪濤奮鵾魚。
掄材仍射策,陳綱當晏如。
昔為鳧舄令,展轉惜居諸。
葵藿仰朝陽,寸心萬里俱。
努躬崇令德,世澤遺鄉閭。
言睇賀蘭巔,雪影襲雲虛。
為作遠塞別,歌成不能書。
擊築繼慷慨,對景兩踟躕。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令德
(1).美德。《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子產 寓書於 子西 ,以告 宣子 曰:‘子為 晉國 ,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 僑 也惑之。’”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定謚》:“昔 周公 , 文王 之子,諡曰 文公 。苟有令德,不嫌同諡。” 清 劉大櫆 《程府君墓志銘》:“奕奕 程 宗,世繼其美,傳序及君,令德愷悌。”
(2).指有高尚道德的人。 漢 蔡邕 《上封事陳政要七事》:“太子官屬,宜搜選令德,豈有但取丘墓凶醜之人?”
世澤
祖先的遺澤。主要指地位、權勢、財產等。語本《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明 吳承恩 《挽陳拙翁》詩:“龍樓動褒表,世澤正丕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余既識其前後歲月,而慨夫能守世澤之難也。”
鄉閭
亦作“鄊閭”。1.古以二十五家為閭,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因以“鄉閭”泛指民眾聚居之處。《管子·幼官》:“閒男女之畜,修鄉閭之什伍。”《南齊書·禮志上》:“郡縣有學,鄉閭立教。” 宋 王安石 《原教》:“夫婦者無失其為夫婦也,率是也有賞,不然則罪,鄉閭之師,族酇之長。”
(2).家鄉;故里。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少稱鄉閭,長聞邦國。” 宋 曾鞏 《應舉啟》:“足跡不游於場屋,姓名不署於鄉閭。” 元 秦竹村 《行香子·知足》曲:“壯歲鄉閭,養志閒居。” 清 朱彝尊 《題張上舍劭竹林獨坐圖》詩:“十年不對鄉閭竹,垞北垞南思殺*人。” 清 汪文桂 《秋日同季弟歸里和韻》:“秋深才得返鄊閭,弱弟偕行賦《遂初》。”
(3).鄉親;同鄉。《後漢書·朱儁傳》:“ 儁 以孝致名,為縣門下書佐,好義輕財,鄉閭敬之。”《舊唐書·高季輔傳》:“醜言過行,見嗤於鄉閭;忘義私昵,取擯於親族。” 宋 蘇轍 《巢谷傳》:“予以鄉閭,故幼而識之。” 明 無名氏 《白兔記·祭賽》:“鄉閭來朝賀,社戶保災非。”
邊定名句,送王時敏之京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