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閱滹沱河堤工》
全文:
徒駭舊津谷,其流無定所。
源出大戲山,經此達直沽。
頻年漸北徙,行恐侵村墅。
曾允方伯請,建堤資捍禦。
台懷返六轡,便道戾茲土。
混流迤郊南,延緣勢一睹。
茭葑積崇崇,魚鱗排齲齲。
防險常若斯,何慮波臣鼓。
更喜沙痕漲,俯視成洲渚。
禹行縱未能,潘治不無補。
蒼煙淡靄間,極目稍延佇。
波寒魚在潛,荻老鴻辭漵。
策鞭可亂流,無待冰合浦。
誰能麥飯亭,真偽勞稽古。
所幸奏底績,萬戶慶寧處。
參考注釋
六轡
轡,韁繩。古一車四馬,馬各二轡,其兩邊驂馬之內轡繫於軾前,謂之軜,御者只執六轡。《詩·秦風·小戎》:“四牡孔阜,六轡在手。” 孔穎達 疏:“四馬八轡,而經傳皆言六轡,明有二轡當繫之。馬之有轡者,所以制馬之左右,令之隨逐人意。驂馬欲入,則偪於脅驅,內轡不須牽挽,故知納者,納驂內轡繫於軾前,其繫之處以白金為觼也。”後以指稱車馬或駕馭車馬。《漢書·韋玄成傳》:“繹繹六轡,是列是理,威儀濟濟,朝享天子。” 宋 蘇軾 《賀韓丞相啟》:“付八音於 師曠 ,孰敢爭能;捐六轡於 王良 ,坐將致遠。” 清 鄂爾泰 《昭陵石馬歌恭和御製元韻》:“自來房駟無虛生,六轡乘時應乾九。”
便道
(1) 比尋常所走的途徑更直接、更近的道路
抄便道走
(2) 供步行者使用的走道,通常設定在馬路的兩側
行人走人行便道
(3) 臨時使用的路
乾隆名句,閱滹沱河堤工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