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陳謨的《次九日登武山韻·其三》
全文:
村家酒熟三家香,只與詩人浣繡腸。
充庖野鴨無雙腯,入網池魚過尺長。
老婦瓦盆殊罄竭,乃翁客位更徜徉。
不道諸生虛講席,從來雅俗故相妨。
參考注釋
不道
(1)
不料
不道國*民*黨政府卻在十二月十八日通電各地軍政當局文里,又加上他們“搗毀機關、阻斷交通…”的罪名。——魯迅《“友邦驚詫”論》
(2)
無道
大逆不道
諸生
明代稱考取秀才入學的生員為諸生
諸生學於太學。——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諸生許用德。——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講席
高僧、儒師講經講學的席位。亦用作對師長、學者的尊稱。 南朝 梁 沉約 《為齊竟陵王發講疏》:“置講席於上邸,集名僧於帝畿。” 唐 戴叔倫 《寄禪師寺華上人次韻》之三:“近聞離講席,聽雨半山眠。” 清 唐孫華 《壽王冰庵太守五十韻》:“講席儒氊冷,籬門窟室卑。”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八節:“遣 唐 留學生學成歸國,往往擔任經史的講席,傳授弟子。”
從來
向來,一向——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或情況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那樣
從來如此
雅俗
(1).文雅和粗俗。 漢 王充 《論衡·四諱》:“雅俗異材,舉措殊操。”《南史·張欣泰傳》:“ 欣泰 通涉雅俗,交結多是名素,下直輒著鹿皮冠,衲衣錫杖,挾素琴。”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七:“今人詩且未論雅俗,但開卷看其題目,即可望而辨之。” 魯迅 《且介亭雜文·答<戲>周刊編者信》:“這也並非全為了用這來區別人的上下,雅俗,好壞。”
(2).雅人和俗人。《晉書·段灼傳》:“ 艾 ( 鄧艾 )性剛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協同朋類,輕犯雅俗,失君子之心。”《文選·任昉<百辟勸進今上箋>》:“且明公本自諸生,取樂名教,道風素論,坐鎮雅俗。” 李善 註:“ 王隱 《晉書》, 劉琨 表曰: 李術 以素論門望,不可與樵採同日也。《孫綽子》曰:或問雅俗,曰: 涇 渭 分流,《雅》《鄭》異調。” 宋 柳永 《一寸金》詞:“雅俗多游賞,輕裘俊、靚妝艷冶。” 清 李漁 《風箏誤·請兵》:“故此在兵部乞恩,補了這邊的缺,原只説來坐鎮雅俗的,不想一到地方,就多事起來。”
(3).指雅正的風氣。 唐 楊巨源 《薛司空自青州歸朝》詩:“已變畏途成雅俗,仍過舊里揖清風。”
相妨
互相妨礙、牴觸。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春秋》之道,固有常有變。變用於變,常用於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 宋 蘇軾 《答參寥書》:“此於至道殊不相妨,何為廢之邪!” 清 李漁 《奈何天·錫麒》:“這個解法雖然極好,只是與赦罪的條款略有些相妨。”
陳謨名句,次九日登武山韻·其三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不道諸生虛講席,從來雅俗故相妨 詩詞名句](/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