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方仁淵的《癸未四十述懷八首·其二》
全文:
猶憶童年志學初,紅巾擾攘少寧居。
全家奔走風塵里,四壁燒殘劫火餘。
弟妹無依須覓食,饑寒交迫廢攻書。
賊氛方靜嚴親棄,最是窮愁逼歲除。
參考注釋
全家
整個家庭;全家人。《三國演義》第八三回:“ 闞德潤 以全家保卿,孤亦素知卿才。” 魯迅 《且介亭雜文·看圖識字》:“也是作者自己的生活狀態,是在租界上租了一層屋,裝了全家,既不闊綽,也非精窮的。”
奔走
(1) 為某種目的而奔波忙碌
無奔走之勞矣。——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永之人爭奔走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很快地走;急行
風塵
(1) 比喻旅途的艱辛勞累
國步初返正,乾坤尚風塵。——杜甫《贈別賀蘭銛》
風塵僕僕
(2) 比喻紛亂的社會或漂泊江湖的境況
風塵知己
(3) 舊指娼妓生涯
淪落風塵
四壁
屋子的四面牆壁,泛指整個屋子
四壁皆空
這個書房四壁全是書
燒殘
(1).焚燒殘害。《史記·吳王濞列傳》:“賊殺大臣及 漢 使者,迫劫萬民,夭殺無罪,燒殘民家,掘其丘冢,甚為暴虐。”
(2).燃燒將盡。 唐 方乾 《陪王大夫泛湖》詩:“蜜炬燒殘銀漢昃,羽觴飛急玉山傾。” 宋 楊萬里 《梅露堂燕客夜歸》詩:“梅堂客散人初靜,椽燭燒殘一尺紅。”
(3).因焚燒而殘缺。 金 元好問 《濟南什詩》之五:“石刻燒殘讌集辭,雄樓傑觀想當時。”
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1.佛教語。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經》:“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唐 張喬 《興善寺貝多樹》詩:“永共 終南 在,應隨劫火燒。” 宋 李綱 《次韻丹霞錄示羅疇老唱和詩》:“刧火洞燒時,自有安身處。”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附錄《晉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還隨刦火煙。” 清 龔自珍 《懺心》詩:“佛言刼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釋子又常謂 東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顧炎武 《恭謁天壽山十三陵》詩:“ 康 昭 二明樓,並遭劫火亡。” 清 納蘭性德 《南歌子·古戍》詞:“何年劫火賸殘灰,試看英雄碧血滿 龍堆 。”
方仁淵名句,癸未四十述懷八首·其二名句